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頤和園》:性解放+政治佐料

羅丹霞2006年12月4日

經過九個月的籌備後,柏林首屆獨立電影節於本月1號在中區巴比倫電影院拉開了序幕。因為是獨立電影,這就意味著有些影片很難進入電影發行渠道與觀眾見面,因此,電影節精選的14部環球電影就倍受首都觀眾的青睞。而開幕式首映片甚至引起了轟動。該片選的是中國導演婁燁的故事片「頤和園」。這部電影今年上半年在沒有得到中國官方許可的情況下參加戛納電影節而引起轟動。

https://p.dw.com/p/9Tpm

本月1號晚上八點,柏林街頭寒風刮面,行人稀少,但巴比倫電影院裡卻是人氣火旺,四百多名觀眾幾乎把影院前廳擠得水洩不通。他們都在等待觀看獨立電影節開幕式電影「頤和園」。由於這部電影不但在中國本土不許上演,而且中國文化部還向該片導演婁燁頒發了5年工作禁止令,因此「頤和園」在柏林首次放映便成了轟動事件,多家媒體派來記者和攝影師前來記錄首映日的盛況。當電影節主席把戴著黑瓜皮帽的婁燁引上舞台時,座無虛席的電影院裡立即爆發出熱烈的掌聲。

「頤和園」描述的是八十年代末北京一些大學生的愛情故事。他們敢於對自己進行性解放,經常在學生宿舍裡悄悄做愛。但性愛越頻繁,愛情就越遙遠。九十年代間,男女主人公各奔東西,女的去了深圳,男的來到柏林,而且倆人都找到了性自由,但他們並不快樂。多年後倆人再度重逢,但卻無法重溫舊夢,影片於是以倆人黯然分手而告終。

性解放在中國還是個敏感話題,而中國第六代導演婁燁恰恰又把它放在八九學運以及隨後的柏林牆倒塌的政治背景裡來描述,這就不但使這部電影成了中國第一部反映天安門大屠殺事件的電影,而且它還通過展示戈爾巴喬夫和平政治改革等一系列歷史鏡頭進一步突出了中國的違背潮流。影片中再造的鎮壓學運的鏡頭雖然不多,但場面宏大,人們能聽到槍殺,但看不到死者,銀幕上到處是驚恐喊叫、四處奔逃的大學生,情狀之激烈令人過目難忘。

觸及政治禁區,該電影及導演因此在中國受禁,許多西方記者對此並不感到吃驚。而1965年出生於上海、1989年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的婁燁也已有過類似經歷。2000年時這位偏愛寫實的導演就曾因為「蘇州河」一片而被禁止工作兩年。不過,婁燁卻因此在國外成名,愛情故事片「蘇州河」現已在中國以外的38個國家放映過並獲得過國際獎項。儘管如此,新禁令對婁燁還是有如當頭一棒。「這一次對我是個震驚。因為這是2006年了,還有這樣的禁令,這是對我的震驚。因為中國發展非常快,在這樣一個非常自由的全國都向上走的大環境裡,還會受到這樣一個象十年前那樣的禁令,我感到非常吃驚。」

長達140分鐘的「頤和園」放映後,觀眾反應卻不如放映前那麼激烈。周而復始的性愛鏡頭以及愛情故事的撲朔迷離讓不少普通觀眾感到失望。下面一位女觀眾的觀後感並非個別現象:「性鏡頭多得令人疲倦。我心裡總在問,顯示這麼多性,而且這麼詳盡,有這個必要嗎?總的來說我覺得有點無聊。我理解不了劇中女主角的動機,不明白她到底有什麼問題。我其實一直在等待天安門事件的出現。但當它出現後,其實它跟女主角的故事並沒有什麼真正的關係。我覺得電影放到一半時來顯示這些歷史事件是有點強拼硬湊。不過,場面本身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不過,知曉中國行情的專家們都知道婁燁在打破禁區上的貢獻,他們則讚揚這部影片既又具有高度政治性又富有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