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養老院裡的幼兒園:其樂融融

雨涵2016年4月8日

幼兒園與養老院之間的合作近年來在德國越來越普遍。通過讓幼兒與老人之間的定期接觸交流,不僅老人單調的生活增添了色彩,孩子們也學會了關心他人。

https://p.dw.com/p/1IPCq
Deutschland Mainz Malen im Seniorenwohnheim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F. von Erichsen

(德國之聲中文網)養老院原本安靜冷清的廚房,今天卻格外熱鬧:三四個孩子圍著一位白發蒼蒼的老婦人,一個拿著一袋麵粉,一個小心端著牛奶,另一個握著一把攪拌棒,老奶奶坐在他們中間,一邊指導孩子們操作,一邊提醒他們當心不要弄灑,每個人似乎都專心致志,樂在其中。

--這並不是孫子孫女來看望奶奶,他們之間也並沒有親緣關係,而是幼兒園和養老院的合作項目。這種合作的思路雖然在上世紀的德國就已經產生萌芽,不過還是近年來才漸漸普及。它的主導理念就是讓這個社會中最年幼和最年長的兩個群體之間增加接觸,加強交流,而且通過互動讓雙方都有所受益。

有的讀者也許不禁要問,孩子們不是都有自己的祖父母嗎?怎麼還需要加強交流呢?首先,在德國,祖父母一般很少會承擔起照看孫子/女的主要責任,孩子大多由父母獨立撫養,父母雙方都需要工作的孩子一般會很早就送進托兒所。這與中國的家庭模式有很大區別。更何況一些移民背景家庭出來的孩子,祖父母並不在德國生活。其次,居住到養老院的老人一般比這些幼兒園孩子們的祖父母年齡更大,已屆耄耋之年的比比皆是。而這些老人之所以住在養老院,也大多是因為家人不在身邊,難以自己料理生活。

Symbolbild Familie Deutschland
在德國,最典型的家庭形式就是:一對夫婦,兩個孩子。祖父母和孩子在一起的時間通常不多。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Jens Kalaene

德國北威州小城第茨(Titz)的一家"天主教家庭中心"的研究顯示,隨著年歲的增大,老年人的社交圈會越來越小,而一些"小客人"的拜訪會給他們平靜卻有些孤單的生活增加一些活力。這種幼兒園和養老院的合作項目,可以有很多不同的組織方式,比如每周定期讓老人和孩子們共進早餐,或者是一起做一些簡單的手工,共同踏青郊遊,或者是在節日期間讓孩子們到養老院表演節目等等。原本養老院常常受到社會的詬病,被指責只能照顧老人吃穿,卻無法關懷老人的精神需求,而這樣的活動恰好填補了這個空白。

互相學習,共同成長

比如在漢堡的法爾姆森城區(Farmsen)的一個"關愛與安居"(Pflegen und Wohnen)項目中,孩子們在寓教於樂的形式中輕鬆地掌握了如何去接受和尊重年老和病殘人士的特殊需求。善解人意、樂於助人這樣的優良品質在他們身上自然而然地得到了誘導和培養。

在共同完成的烹飪或者是園藝勞動中,老人們樂於將自己的豐富經驗傳授給孩子,同時也會覺得自己雖然老了但還能做一些事情,還很有價值。而孩子們也在和老人的相處中被激發了創造力、積極性和對生活的熱愛。在歌聲、歡笑聲中,老人和孩子都得到了樂趣,得到了新的認識--同時也更好地認識了自己。

98歲的卡特琳娜‧赫爾曼(Katharina Hermann)就是這種活動的受益者。她對德國廣播電台(Deutschlandradio)表示:"孩子們做的事情很棒。這對於他們來說肯定也是吃力的。我可以告訴您,他們在活動結束之後都很累。有一個小姑娘叫尼娜,她現在還經常和她的媽媽還有弟弟一起來看我。"

社會教育學者布萊博爾(Marko Bleiber)對《漢堡晚報》表示,即使從科學的角度來看,不一定能夠找到證據證明參與這種活動的老年人和兒童理解對方的能力有所提高,但儘管如此它給雙方所帶來的收獲還是顯而易見的:"孩子和老人通過這種相處獲得了快樂"。他也希望這樣的項目能夠推動社會上各個年齡階層之間的互相尊重與和睦相處。

使用我們的App,閱讀文章更方便!給yingyong@dingyue.info發送一封空白電子郵件就能得到軟體和相關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