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香港區議會選舉:佔領過後 選情難料

陳家俊2015年11月20日

周日舉行的香港區議會選舉,被視為「佔中」後反映香港民意的指標,泛民主派及建制派均指對選情不敢樂觀。熟悉香港選舉事務的學者分析,隨著政改方案遭否決,香港社會討論政制議題氣氛不如之前,預測這次選舉投票率或會低於2011年。

https://p.dw.com/p/1H9US
Hong Kong Anti Regierung Protest Demokratie Post it Straßenblockade 30.9.
圖片來源: Reuters/Carlos Barria

(德國之聲中文網)2010年,香港民主黨與中聯辦"密室談判",繼而支持通過政改方案,結果2011年區議會選舉受到激進泛民政黨追擊,要求他們"票債票償",加上建制派強大動員能力,全港507個議席中,泛民主要政黨由2007年逾100席,減至80多席。相反建制派取得近400席,主導全香港18區分區區議會。

四年過去,這次選舉泛民政黨紛紛採取"精兵制",派員出選數量較上一屆少,希望提高當選的比例。並且跟從自2003年起的慣例,由泛民政團組成的"民主動力",負責泛民整體選舉協調。"民主動力"早前公佈推薦226名泛民候選人,在431個民選選區佔52%。

泛民:"傘兵"影響有限 獨立泛民反會分薄票源

自去年佔領運動過後,泛民政治光譜進一步拓寬,不少以年輕人為骨幹的"傘後組織"成立,紛紛派人出選區議會。"民主動力"創辦人鄭宇碩接受德國之聲訪問時表示,不少"傘後組織"成立不足一年,未必有足夠準備地區工作,加上約40名"傘兵"候選人中,只有6人與傳統泛民"撞區",因此認為"傘兵"效應對他們影響不大。

Hongkong Protest und Zusammenstöße 28.11.2014
「傘後」一代如何投票?(資料圖片)圖片來源: Reuters/Bobby Yip

反之,部分向來是泛民陣地選區,除與建制派代表對壘外,亦有自稱獨立泛民候選人"空降"出選。鄭宇碩質疑這些候選人出現的目的,"一般這些情況我們叫作界票(分薄票源),情況是很值得懷疑的。"

他舉例,競逐在深水埗麗閣選區連任的民協立法會議員馮檢基,對手除了是獲建制派支持的陳穎欣,也有馮的前黨友黃仲棋,闊別十二年再次"空降"該區。鄭擔心,分薄票源對馮檢基不利,由於當選區議員有資格參加明年立法會選舉,角逐"超級區議會"議席,因此亦會影響有關部署。

對於整體選情預測,鄭宇碩坦言,過去四年親中建制陣營增加資源,令泛民在地區服務上未如對方,選情舉步為艱,若保得住上屆主要泛民政黨的80多席,成績已算不錯。

建制:"傘後"年輕人投票意願 或左右大局

另一邊廂,建制派在約全港九成選區均派員出選,其中立法會最大政黨民建聯,派出172人,當中21人已在無對手下自動當選,但該黨對這場選戰也未有十足把握。

民建聯立法會議員葉國謙向德國之聲表示,目前對選情持審慎觀望態度,因為經歷去年佔領運動,繼而政改方案被否決,到底年輕人投票意欲如何,民意有否轉變,存在變數。"因為根據過去經驗告訴我們,如果有高投票率,對泛民比較有利的。當然我們亦得到不少年長街坊支持,但仍然要抱有危機感。"

今年7月,香港爆出公共屋村食水含鉛的醜聞,事件由民主黨率先揭發,其後香港特區政府再發現多個公共屋村受到影響,包括由建制派擔任區議員的選區。但葉國謙認為,事件源於政府興建公屋過程出現問題,加上已有多個委員會調查事件,相信無損建制派選情。

Demonstration in Hongkong
2003年七一大遊行引發民眾投票熱情高漲(資料圖片)圖片來源: AP

學者:選舉氣氛淡 投票率或低於上屆

回顧過去三屆香港區議會選舉,2003年在"薩斯"及《基本法》23條立法效應下,觸發當年七一大遊行50萬人上街,推動區議會選舉投票率達44.1%,為歷屆最高。此後,在2007年及2011年均回落至38.8%及41.5%的水準。據港媒統計,過去在區議會選舉投票的選民數目,亦不如立法會選舉。例如2011年區議會選舉中,泛民主要政黨及建制派的得票,分別較2012年的立法會選舉少60萬票及近14萬票。

香港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副教授馬岳接受德國之聲訪問時分析,佔領運動已經過一段時間,加上香港社會不再激烈討論政制問題,建制派力圖淡化選舉氣氛,而泛民在地區實力大不如前情況下,他估計投票率或不高於上屆。

他指出,"傘兵"的出現或對建制派有牽製作用,但他們參選人數不多,動員能力有限,而區議會選舉著重根深柢固的地區服務,若他們是"空降""出選,對選戰未必有太大影響。他更看淡泛民主派選情,"若保得住現屆議席數目,已經當贏。到底有多少人會受到雨傘運動刺激走出來,投票支持民主派,這確實是個未知之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