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香港區議會選舉結束 民主派警號亮起

2011年11月8日

香港區議會選舉結束,親北京的建制派擊敗泛民主派。有學者認為,選舉結果給民主派發起一個警號,但不能單憑一次的選舉來定奪香港人完全失去對民主的信心。

https://p.dw.com/p/136ot
圖片來源: AP

主權移交後的第四屆香港區議會選舉於11月6日舉行。香港452個投票站於當天由上午7時30分至晚上10時30分開放,供290萬選民一人一票,選出各自支持的議員。在915名候選人中,有76人已經自動當選,剩下的839名候選人角逐336個議席。

據香港媒體報導,本屆選舉的投票率為41.4%,比上屆選舉07年高2.57%。行政長官曾蔭權表示,今年較高的投票率反映市民認同區議會工作,並支持選舉活動,在民主過程中踏出堅實的一步,是港人治港的一種表現。香港時事評論員袁彌昌對德國之聲表示,今年政黨的地區動員能力加強了很多:"今年當選的議員票數特別多,因為他們動員了許多以前沒有投票的人出來投票。"

區議員任期四年,負責就市民日常生活事務向政府提供意見。本屆投票結果顯示,民建聯、工聯會等建制派大獲全勝, 多名泛民老將落選,"長毛"梁國雄、李卓人等政治明星殞落。民建聯派出出選的180人中,136人成功當選,得勝率達75%;工聯會派出47人參選,29人當選,得勝率逾60%。 而泛民政黨則成績倒退,民主黨派出132人,僅獲得47議席,得勝率由上屆的55%下降到36%;其他泛民政黨的議席亦較上屆有所減少,職工盟和社民連更全部落選。

成為大贏家的親北京黨派民建聯主席譚耀宗對《明報》表示,選舉成功的原因是他們一直非常關注地區需要,專注服務地區。支持外傭爭取居港權也是民主派老將們落敗的原因之一。據《商業電台》報導,成功連任區議員的民主黨主席何俊仁形容,礙於左右夾攻,該次的選舉非常艱辛。他認為,人民力量狙擊民主黨,令泛民處於弱勢,將來能否扭轉局面,視乎人民力量是否願意,化其他泛民黨派為友。同時,他呼籲民主派要反省深思,檢討地區工作。

"民主派並非所說般的慘敗"

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高級導師蔡子強認為,其實泛民不是真的喪失許多議席,許多人認為他們大敗,是因為很多政治明星落馬。蔡子強對德國之聲表示:"其實情況不是大家想像的那麼悲觀,更不是所說的全軍覆沒。當然民主派拿不到好的成績,在社會上就少了一股對政府有力的制衡聲音,民主運動就缺乏了一個有力量的組織來動員。"

蔡子強表示,很多人以為投票率高對民主派有利,但這次發覺不是這一回事。"投票率高是緣於有一班額外的人因為一些政治議題而出來投票。2003年政治議題對民主派有利,但今屆就相反了。受到'外傭居港權'及'港珠澳大橋環評'兩宗官司的影響,還有民主派抗爭的手法和路線,在議會的行動都導致社會醞釀了對民主派一定的不滿情緒。"

蔡子強在通過和候選人的談話以及自己的觀察,得出來的結論是,民意有向右轉的趨勢:"民眾開始變得保守,關心自己的飯碗,對民主人權比較有保留。我覺得有一部分的票是用來懲罰民主派在過去的表現不夠理想。但我不會用一次兩次的選舉來定下香港市民不相信民主的結論, 大家對民主派的信心是不是完全消失,那還有待之後在立法會選舉上才可以看到。這次的區議會選舉的確是給民主派發起一個警號。在2007年的區議會選舉上,民主派的成績其實也不是太好,但對2008年的立法會選舉影響不是很大。選民在區議會和立法會的投票畢竟是不同的。"

作者:千燁

責編:洪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