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上海早晚要成海下之市?

2009年12月7日

全球气候变化使上海面临的形势日趋严峻:上海地平面仅高于正常海平面2.5米,如果气候继续变暖、海面升高,上海这座海上之城早晚要成为海下之市。

https://p.dw.com/p/KreB
上海地平面仅高于正常海平面2.5米图像来源: picture-alliance/ dpa

《法兰克福汇报》记者从上海发来的报道说:"中国现在认为有必要保护气候,上海只是原因之一。但是北京处于两难境地,因为一方面西藏的冰川在融化、湖泊干涸或河流泛滥,另一方面北京政府害怕积极控制废气排放会对经济增长产生负面影响,经济快速发展是共产党使自己统治合法化的依据。它担心,如果经济增长率下降到8%以下,将出现社会动乱。

不惜代价发展经济不一定是最佳途径,这一看法为越来越多的居民所接受。青年摄影师吴杰说,'我们必须考虑经济增长的成本,发展经济和消费不是万灵药方'。正如28岁的博士生王淑婷所说,大多数中国人仍然缺乏环保意识。直到不久前,气候变化仍然不是人们关心的话题。但是据说现在已有五十万人签名,号召开展一场'低碳生活方式'的运动。《中国日报》说,有环境意识的生活正在成为'时髦'的做法。"

BdT China Landwirtschaft Reisernte
气候变化也给中国的粮食生产带来变化图像来源: AP

《世界报》注意到,哥本哈根气候峰会前,中国上层对气候变化问题持两种看法。一种看法是按政府计划,2020年之前将与国内经济总量挂钩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到40%至45%。另一种看法以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为代表,他认为中国的首要任务是集中所有资源和力量,使农业能够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灾难性后果。《世界报》介绍了后一种看法:

"郑国光局长在党中央刊物《求是》上发表文章说,气候变化的现实,将沉重打击依赖天气的中国农业。气温每上升一摄氏度将造成粮食减产10%,水稻生长期将缩短七至八天,小麦17天。此外,还有水土流失直至灌溉用水不足或沿海地区土地碱化等间接危害。他说,'对于我们来说,如何应对这些后果是紧迫的问题。'

但他认为,气候变化带来了应该充分利用的'有益变化',使过去只在南方生长的经济作物今天也可以在北方种植。这位政府气候小组的成员列举了一些例子:九十年代以来,中国东北明显变暖。过去难以想象在毗邻俄罗斯的黑龙江省种植水稻,而1980年至2000年期间,那里的水稻种植面积增加了七倍。玉米、小麦和大豆的种植区域越来越向北扩展。

可是最大的问题是水资源不足。郑国光告诫说,不能低估这一问题。如果不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在本世纪下半叶极端自然条件下,中国最主要的农作物稻米和玉米最高可能减产37%。"

摘译:王羊

责编:乐然

本文摘自或节译自其它媒体

不代表德国之声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