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中国无须借力俄罗斯 | 德国之声 来自德国 介绍德国 | DW | 23.06.2016

访问新版DW网页

尝鲜使用dw.com测试版。该版本仍在完善中,欢迎你提出宝贵意见!

  1. Inhalt
  2. Navigation
  3. Weitere Inhalte
  4. Metanavigation
  5. Suche
  6. Choose from 30 Languages

政治

专访:中国无须借力俄罗斯

俄罗斯总统普京本周六(6月25日)访问中国,德国墨卡托中国研究中心的学者戴昕昊(Thomas Eder)认为,为应对西方的制裁和国内的经济困境,在双边关系中,俄罗斯目前更需要中国。

德国之声:普京访华期间双方将签署一系列经贸协议。莫斯科至喀山的高铁及北极天然气田等大型项目引来广泛关注。这次访问的重点在于经济合作吗?

戴昕昊:经济的确是此次中俄峰会的中心议题。迫于国内糟糕的经济形势和西方的制裁,俄罗斯现在已经愿意接受中国在敏感领域的投资,并在能源贸易的谈判中对中方做出让步。尽管中国在俄罗斯的多项投资具有战略考量,或因其资金和规模非常受到关注,但在中国境外投资的总数中,对俄投资仍只占很小的比例。双边贸易的规模仍低于双方提出的目标。一些人寄予厚望的农业领域的贸易合作迄今也没有收到令人满意的成效。

德国之声:在西方的制裁压力下,俄罗斯是否更急于寻找一个强大的伙伴?

戴昕昊:制裁无疑让俄罗斯面对巨大的压力。在外交上莫斯科不希望受到孤立,在经济方面则要与经济衰退作斗争。因此与中国在外交上展示团结、密切经济和投资关系对俄罗斯政府来说很重要。不过恰恰在经济领域,中国现在所能提供的合作条件,还不能满足俄罗斯的胃口。

德国之声:俄罗斯有哪些具体的期待?

戴昕昊:例如俄罗斯对中国的石油供应应扩大到何种程度,能出口多少天然气,在东线输气管道之外是否还应修建西线管道。中国十分重视避免对任何一个进口方形成依赖,包括俄罗斯。此外鉴于目前的经济形势,中国对石油天然气的需求增长得不像一段时间前估计得那么快了。因此俄罗斯希望以中国填补欧洲能源进口下降造成的损失,看来是无法实现的。俄罗斯还希望中国能在俄大笔投资,却忽视了本国经济对投资缺乏吸引力,以及中国经济本身要面对种种问题的现实。

德国之声:有人认为中俄是迫于现实需求而结成盟友关系。您认为两国间存在发展长期伙伴关系所需的共同基础吗?

戴昕昊:一种一再被提出的观点是,中俄伙伴关系的基础是共同拒绝一个由美国主导的单极的世界秩序,以及两国在国际关系中的相似立场。但这一基础存在的前提是,各自的重要利益不会受到损害。而与此同时,中国正在靠自己的力量逐渐改变美国"一方独大"的局面,根本没有必要借助俄罗斯的帮助。

德国之声:您认为中俄双边关系发展上最大的问题和障碍是什么?

戴昕昊:迄今为止,双方的经济交往相对比较单一。中国从俄罗斯进口原材料,出口工业制成品。一个例外是军火和核工业,但由于中国本土产能的增加,俄罗斯的这一块出口也在萎缩。从俄罗斯的能源进口建立得极为缓慢,增长潜力也不大,因为两国政府在价格上谈不拢,而且中国注重进口来源的分散、多样化。在外交方面,中俄都不愿意与对方走得过近,更不会为了这一关系牺牲自己的其他利益。此外中国在中亚地区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尽管北京以各种方式试图安抚,还是无法打消俄罗斯的不信任感。

德国之声:中国方面对军事领域的合作似乎较感兴趣,中俄在这方面能走多远?

戴昕昊:俄罗斯仍然中国最重要的军火出口伙伴。但武器贸易规模有所下降,原因是中国自身生产能力的扩大。为了维持这一领域的贸易,俄罗斯现在有意向中国出售其最先进的武器系统。在上海合作组织这样的多边组织的框架下,中俄举行联合军事演习已经很长一段时间了。而最近双边的演习也在增多。值得注意的是,两周前中俄舰船同时出现在中日间存在领土争议的尖阁列岛(中方称钓鱼岛)附近水域。但俄方的"支持"不会超出这样象征性举动的范围。

戴昕昊(Thomas Eder),墨卡托中国研究中心(Merics)研究员,著有《中俄在中亚地区关系:能源政策、北京的新自信与21世纪地缘政治》(China-Russia Relations in Central Asia. Energy Policy, Beijing's New Assertiveness and 21st Century Geopolitics),研究重点为中国外交政策、中国与国际法。

德国之声致力于为您提供客观中立的新闻报道,以及展现多种角度的评论分析。文中评论及分析仅代表作者或专家个人立场。

D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