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中国的“网络主权”在哪里? | 评论分析 | DW | 18.12.2015

访问新版DW网页

尝鲜使用dw.com测试版。该版本仍在完善中,欢迎你提出宝贵意见!

  1. Inhalt
  2. Navigation
  3. Weitere Inhalte
  4. Metanavigation
  5. Suche
  6. Choose from 30 Languages

评论分析

专访:中国的“网络主权”在哪里?

为期三天的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在浙江乌镇落下帷幕。德国墨卡托中国研究中心的网络问题专家龙纳诚对德国之声解读习近平提出的"网络主权"、"网络治理"等概念。

德国之声:在乌镇举行的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习近平强调了"网络主权"。在一些批评者看来,这不过是网络审查和封闭的另一种说法。这一主张背后的诉求是什么?

龙纳诚:中国领导人习近平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重申了"建立多边、民主、透明的全球互联网治理体系"的要求。就是说,每个国家应该通过本国的法规自主管理网络。按照这一观点,一个国家个领土主权延伸到互联网。习近平对西方的呼吁是,对中国"不干涉他国内政"的原则在网络中也给予尊重。

互联网管制的核心是信息监控。在中国,这是通过自我审查、内容过滤和屏蔽等手段的综合来实现的。中国领导人当然不会承认这是信息监控和审查,而是称之为"网络安全"。对这个概念在中国与在西方有着完全不同的含意。在中国,它指的是抵御来自网络的对稳定和秩序的威胁,比如谣言、批评共产党的言论、反对现行体制的动员呼吁等。

中国试图对互联网进行的管制在反恐的框架内也在西方获得了认可。美国共和党总统竞选人特朗普"关闭互联网某些领域"的主张并非绝无仅有的例外。但中国人知道,鉴于数字经济的发展潜力巨大,不可能"关闭"互联网。在这个语境下习近平被引用最多的一句话是"网络安全和信息化是相辅相成的。……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

China World Internet Conference 19.11.2014 Rede Jack Ma

展示本土企业的实力:阿里巴巴总裁马云

德国之声:北京一方面要推动互联网经济,另一方面则要严格监管网络,这两个目的能同时达到吗?

龙纳诚:许多人,尤其是人权活动人士、社会学者和西方观察家普遍认为,信息审查和发展创意是相互矛盾的。确实如此吗?我并没有把握。除了色情、贩毒等内容,中国也在网络中审查政治敏感话题,但对于信息、通讯、基因、生物、物理等前沿领域的创造性人才来说,他们的发展空间比我们想象的要自由得多。

乌镇的互联网大会同时也是一场成果秀,中国要向世界展示本土企业的实力。我们必须坦率地承认,中国的信息通讯产业比许多欧洲企业更成功、更有创造力。使用极广的微信早已不仅是一种通信服务,而是成为了自成一体的经济系统,用户可以购物、买特价电影票、叫出租车、预约挂号看病;百度不仅有出色的语音识别,而且在开发无人驾驶汽车;华为、小米的手机日益成为优质价廉的产品;阿里巴巴更是全球最大电商,在中国的"双十一光棍节"创下了910亿人民币的销售记录,是美国企业在"黑色星期五"销售额的5倍。此外中国还有一批活跃的、得到政府的扶持创业企业。

德国之声:中国希望通过世界互联网大会这样的活动达到什么样的预期?

龙纳诚:一个中心目标无疑是在"全球互联网治理"的讨论中树立"网络主权"的观念。但我们也不应忽略经济方面的因素。过去30年中国经济的支柱之一是海量消费品的出口。鉴于中国人口结构和工资成本的变化,这一经济模式已过时。中国领导人很清楚这一点。习近平和李克强一再强调,中国经济发展的下一阶段必须靠技术创新来推动。因此像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和机器人等技术都得到政府项目的大力支持。

在中国依靠创新的发展战略中,私营经济应扮演重要的角色。我认为,让世界和中国领先的信息通信技术企业走到一起,也是为期3天的乌镇互联网大会的一个重要目的。

德国之声:本次大会上可以看到中国互联网政策的一些新动向吗?

龙纳诚:中国网信办主任鲁炜在乌镇大会前宣布,中国正在"探索一条有中国特色的治网之路",出发点是"正确处理好自由与秩序的关系"。这也是两年前成立的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简称网信办)的任务。中国目前的互联网政策仍有很大的随意性因素:官方的"红色底线"往往不很清晰,没有法律界定。但这种情况在逐渐改变。中国领导层似乎在审查和信息管制的议题上也越来越自信。因此,未来数月及数年里,中国的网络治理会表现出更多的"透明度"。

龙纳诚(Nabil Alsabah)是德国墨卡托中国研究中心(MERICS)信息化中国项目研究员,研究重点为中国网络治理、网络安全。

德国之声致力于为您提供客观中立的新闻报道,以及展现多种角度的评论分析。文中评论及分析仅代表作者或专家个人立场。

D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