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专访:“中国需要巨变”

2017年2月25日

中国在经济上必须重新定位:未来不想继续做世界工厂,而是更注重消费与服务行业。然而这种变革能否成功?德国之声对此采访了经济专家马库斯·陶伯(Markus Taube)博士。

https://p.dw.com/p/2YEYY
China exportiert Luxusbusse nach Venezuela
图像来源: picture-alliance/dpa/W. Chun

德国之声:在您看来,目前的中国经济模式的可持续性如何?

陶伯:我认为,基本上是相对可以持续的。(中国)在消费方面进步很大,服务行业也发展地不错。但是工业领域在国家商业投资之下仍呈现停滞。要知道,全国的平均经济增长数字并不适用于每个地区。在一些地区经历着经济奇迹的同时,一些地区在衰退。东北地区面临最大的结构改革,也将面对最艰巨的问题。在这里,肯定还谈不上可持续性的经济结构,需要巨变。

德国之声:中国政府在自由化经济改革方面的空间有多大呢?

陶伯:在我看来,自由化经济改革必须是通过显著的社会福利项目换来的。一个改革项目难免会带来就业岗位的流失,而这一点必须通过社保得到缓解、缓冲。

Deutschland Markus Taube Professor Uni Duisburg-Essen
德国经济专家陶伯博士图像来源: Privat

德国之声:您怎样预测呢?会有这样一个改革吗?

陶伯:我持怀疑态度,觉得不会有太多变化。我认为,先需要能力建设,这意味着,需要更多具有落实改革能力的专家,而且不仅是在领导岗位,而是在各个层面上。另外,习近平的执政地位必须更稳固,他必须排除阻力,以便在面对党内其他派别时不受影响。同时鉴于"特朗普效应",也需要更多的安全保障。只有在满足这些条件的时候,中国政府才能冒险,进行更大的结构改革。

德国之声:中国经济正面临巨大的挑战。与此同时,有民意调查显示,中国民众对于经济发展非常乐观。这是否互相矛盾呢?

陶伯:对此我并不吃惊。中国没有新闻自由,看看中国媒体,都是非常积极的。核心信息是:"我们能办到"。此外,很大一部分中国青年人很天真,对于政治也不太敏感。我在中国教书每天都在经历这些。中国没有典型德国人的那种先否定一切的问题意识,这和信息获取有关,也和(中国)注重背诵重复、不注重寻找问题、解决问题的教育制度有关。

陶伯(Markus Taube )博士在墨卡托管理学院教授东亚经济和中国国情,他同时是杜伊斯堡-埃森大学东亚研究所的所长。自2009年起,他也担任鲁尔都市孔子学院的院长,负责中国经济的内容。

德国之声致力于为您提供客观中立的新闻报道,以及展现多种角度的评论分析。文中评论及分析仅代表作者或专家个人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