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两位德国人眼中的中国城市病

2011年2月13日

2004年,德国艺术家克雷门斯-冯-魏德迈耶(Clemens von Wedemeyer)和他的法国同伴玛雅-施韦策尔(Maya Schweizer)去中国,希望在中国拔地而起的大城市里,找到1927年流行世界的电影《大都会》(Metropolis)反映的城市化的历史对照。今年3月,法兰克福艺术协会将以他们的纪录片为内容,开办“大都会中国版”的展览会。两位欧洲艺术家始料未及的是:在中国,一场关于城市病的讨论正方兴未艾。

https://p.dw.com/p/10FE5
北京国家大剧院:充满政治象征意义的政绩建筑图像来源: picture-alliance/dpa

灯火通明背后现代城市病

魏德迈尔回忆他和他的艺术同伴抵达上海的那一刻,他对本台记者说:

"我们抵达上海时是晚上,一片灯火通明;到处是霓虹灯广告,很亮;很让我们想起当年的纽约。所不同的只是:我们见到的是还在建设中的城市。到处是工地。在我们附近,到处都可以走访街上的建筑工人。那时,旧的已消逝,新的尚未建立。"

但就在魏德迈尔浪漫地回忆上海夜景的印象时,中国媒体中却出现了接连披露"现代城市病"的报道:大城市如北京、上海或广州人满为患,车满为患。北上广三个城市的人口均超过1000万,而城市居民根据腰包,被分割得越来越清晰,界限也越来越不可逾越。

以钱划线,以墙分割

这些被称为"城市病"的现象,在德国波恩国际发展政策研究中心专家多丽斯-菲舍尔女士看来,至少从国际发展的角度上看,并非历史的必然:

"中国城市大多极力模仿美国模式,中国的建筑师,但凡和城市发展有关系的人,都唯美国马首是瞻。这一点你不仅可以在城市形象中看到,甚至也可以从一个城市的交通组织方式中看得出来。比方说中国城市小区到处都是围墙,到处都有人站岗,你去看看美国的城市,也是这样,只不过远远没有这么过分。"

对照中国现在对城市病的讨论,德国的艺术家和研究中国问题的科学家在一点上高度一致,那就是城市因其居民的收入,被分割,彼此老死不相往来。魏德迈尔在他的纪录片中,盛赞了中国城市化的快速进步,但他同时指出:

Urumqi Stadt China
乌鲁木齐市: 汉人区与维吾尔族居住区严格分开。德通社供稿图像来源: picture-alliance/ dpa

"以钱划线,形成富裕的中产阶级社区、富人市区,这在反映纽约历史的《大都会》影片中也有突出表现。以钱划线,而后树立高墙,画地为牢,无论在哪里,就算是在西方,我们也不认为这是积极正面的发展。"

在德国,任何城市政府都不得随意指定地皮

中国互联网上,中产阶级有关城市病的讨论中,很少有人对城市分裂过程中贫富分裂、阵线分明这一点并没有刨根溯源,大概因为讨论者自己就置身这样的分裂当中。菲舍尔女士对照德国现代化过程中城市发展历史,提出了一个值得思考的视角:

"我认为,德国在城市化过程中,保持了相对意义上发展和人们收入上的均衡,这是导致德国城市病不严重的重要原因之一。德国城市规划非常严格,任何城市政府都不得随意指定地皮,批给什么人开发房地产。但在中国,起码一段时间里是这样:只要有人肯投资,他看中了那块地,大概只需走一走建筑设计上的形式,只需搞到这样那样的条子,就搞定。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城市规划,那是很后来的事。"

作者:一通

责编:李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