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艺术的童话:野百合也有春天 | 文化经纬 | DW | 16.06.2007

访问新版DW网页

尝鲜使用dw.com测试版。该版本仍在完善中,欢迎你提出宝贵意见!

  1. Inhalt
  2. Navigation
  3. Weitere Inhalte
  4. Metanavigation
  5. Suche
  6. Choose from 30 Languages

文化

中国当代艺术的童话:野百合也有春天

6月16日,德国第12届卡塞尔文献展开幕。中国艺术家艾未未携“童话”现身。近年来,中国当代艺术品以摧枯拉朽之势直线窜红国际拍卖市场,在极短的时间之内连创世界纪录,开价之高、涨幅之快令不少画廊老板、国际藏家乃至艺术家本人实有目眩神迷之感。但一些专家警告说,中国艺术市场虚火过盛,水分太大,缺乏必要的行业规范。当前的繁荣可能是畸形的繁荣。

张晓刚:中国当代艺术领军人物

张晓刚:中国当代艺术领军人物

拍卖新宠

例如,两年前,始辟亚洲当代艺术板块的苏富比和佳士得拍卖行的相关成交额不过区区2200万美元,到了2006年,该市场份额已经成长9倍,突破1亿9千万美元。火箭升天般的增值神话始于2006年3 月的那场纽约春季拍卖,中国当代艺术专场的成交率高达94%,其中,张晓刚的《血缘系列:同志第120号》拍出了97万多美元的天价。

目前,保持中国国内第一拍称号的是刘小东的《三峡新移民》:在保利公司2006年秋季拍卖会上,巨幅油画《三峡新移民》以2200万元的价格被中国著名餐饮大亨——俏江南集团董事长张蓝买走,刷新了中国当代艺术品的拍卖纪录,这距陈丹青的《街头剧院》在纽约苏富比拍卖会以147.2万美元创下的骄人业绩仅只3个月时间。

Art Cologne 2004 Yue Minjung

岳敏君作品

在今年4月份落幕的香港苏富比春拍会上,徐悲鸿的《放下你的鞭子》以7200万港币成交,成为世界上最贵的中国油画。之前3月底在纽约苏富比举行的“亚洲当代艺术”专场中,中国当代艺术家们亦颇多斩获,张晓刚的《血缘系列:三个同志》更以211万美元成交,继续维持其中国当代艺术领军人物的地位;“玩世现实主义”代表岳敏君和“超写实主义”代表冷军跟随其后,成为该专场的第二、三名。

拍卖市场的重锤追捧令中国当代艺术品的供求失衡现象愈演愈烈。甚至一些艺术院校毕业生的初出茅庐之作都已卖出上万美元的高价。其中的一个主要原因在于,中国经济改革的一部分既得利益者正在陆续完成从楼盘、股市到艺术市场的资本转移。而油画、装置、雕塑等当代艺术品的迅速升值吸引了这部分投资者的注意力。

艺术童话

与此同时,迄今只以展示西方艺术作品为己任的外国画廊也纷纷拓展中国项目。这在刚刚于6月13 日开幕的巴塞尔艺术博览会上可见一斑。为了充分领略所有参展的中国艺术品,访客们不得不比往年提早入场。

世界最大的巴塞尔艺博会是从2002年开始增设中国展区的,代表展商之一是瑞士人Lorenz Helbling创办的上海香格纳画廊。他们今年为巴塞尔献上的厚礼是上海籍艺术家周铁海的巨幅“骆驼系列”。

documenta Der chinesische Konzeptkünstler Ai Weiwei steht am 17.04.2007 in seinem Atelier.

艾未未谱写童话

另一个代表是自1997年起就与中国艺术家建立合作关系的麦勒画廊,代理艺术家有艾未未、王兴伟、谢南星、李松松、丁乙和李大方等人。在麦勒画廊的帮助下,艾未未还为6月16日开幕的第12届德国卡塞尔文献展创作大型作品。为此,艾未未将陆续带领1001个中国公民奔赴卡塞尔,并“设置一种情景,让每个参与者都有机会互相面对彼此的日常生活,并参与一次最重要的当代艺术盛典。”

麦勒画廊这样诠释这件作品:“艾未未的实验围绕着个人的经验、意识、知觉,以及整个过程中参与者的直接冲突和启发展开。艾未未的这件作品取名为‘童话’,它将精确地记录下它在卡塞尔的这段历史。”

虚假繁荣

中国业界自然也在这场后现代的艺术圈地运动中不甘落后。90年代初,遍寻北京城还仅见5家画廊的踪影,如今已经增逾百家。中国嘉德、保利拍卖公司不久前还仅致力于传统艺术品的拍卖,现在也和国际同行一样,将目光投注于当代艺术市场。而中国政府提出的,截至2015年建立千家博物馆的宏图大志更是助长了这场新文化革命的火焰。

中国当代艺术家们正是市场兴旺的直接受益人。他们开上了名车,住上了豪宅,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然而,物质生活的极大丰沛又能在多大程度上激励他们的创作灵感呢?专家警告说,中国艺术市场虚火过盛,水分太大,缺乏必要的行业规范。一些艺术家也逐渐意识到,只有摆脱自产自销的原始模式,将代理权交给值得信赖的画廊,才能走出无暇创作的误区。

但目前的状况是:由于中国艺术市场起步较晚,刚刚与世界接轨的中国画廊业正在建设之中,远未进入繁荣阶段,更没有形成西方“画廊”概念中完善的运作机制和行业规则。如此一来,原本属于“二级市场”的拍卖行“越俎代庖”,挤占了“一级市场”中画廊的产品推介和市场定位功能。致使整个艺术市场处于一种角色错位的混乱状态之中。

另外,活跃在中国艺术市场上的投资者多为艺术鉴赏能力有限的新贵阶层,他们对艺术品的浓厚兴趣是出于经济方面的嗅觉,参与艺术商品交易的目的是将其当作股票一样短线炒作,谋取暴利,并不看重增值前景尚未明朗的画廊中的画家。为此,一些策展人和评论家认为,只有建立自由评论机制和公共资助机构,中国艺术市场才能迎来真正意义上的春天。

DW.COM

  • 日期 16.06.2007
  • 作者 亚思明
  • 打印 打印此页
  • 固定链接 https://p.dw.com/p/AxAC
  • 日期 16.06.2007
  • 作者 亚思明
  • 打印 打印此页
  • 固定链接 https://p.dw.com/p/AxA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