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掀起“反三俗运动” 专家各自解读 | 德国之声 来自德国 介绍德国 | DW | 12.08.2010

访问新版DW网页

尝鲜使用dw.com测试版。该版本仍在完善中,欢迎你提出宝贵意见!

  1. Inhalt
  2. Navigation
  3. Weitere Inhalte
  4. Metanavigation
  5. Suche
  6. Choose from 30 Languages

政治

中国掀起“反三俗运动” 专家各自解读

胡锦涛近日公开提出要"坚决抵制庸俗、低俗、媚俗之风"。但是解决问题首先要找到问题的根源,抵制低俗文化首先要给"低俗"下个定义。况且,抵制”确实是最好的办法吗?

文化中,何谓雅?何谓俗?

文化中,何谓雅?何谓俗?

“低俗”究竟如何定义?

反三俗,可是到底哪些节目才是低俗的呢?北京文化学者凌沧州认为低俗是个宽泛而模糊的概念。比如尽管民间说"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但是满清的当局者却认为红楼梦是低俗的淫书。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系教授展江也不知道如何定义"低俗",因为这个词不是法律术语,只属于道德范畴。他猜测可能是指一些涉及色情和辱骂字眼的内容。但是网络发达时代包罗万象,所以低俗文化也是一种社会多样性的表现。高雅文化有市场,低俗文化也有自己的观众群。所以说低俗确实个很主观的概念,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既然无法定义,似乎就很难领会"高层精神"而贯彻落实了。

低俗的原因之一:媒体没自由?

凌沧州指出低俗文化在中国泛滥的主要原因就是对媒体的过度监控,传播媒介和表达空间禁忌太多,比如说相声作为讽刺艺术理论上是有揭露社会黑暗面的作用,但是因为条条框框的束缚,艺术家在这种自我审查的状态就只能选择低俗的路线,打擦边球以尽量避免敏感话题。前《冰点周刊》主编李大同对此观点只表示部分同意,他认为低俗原因比较复杂,但媒体监控绝不是根本原因。在他眼里,中国目前处在文化荒漠化阶段,无论电视里还是电影界都没有任何像样的作品,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就是金钱至上,文化修养降低,欣赏趣味逐渐低俗化,没有高水平的受众就很难有高水平的文艺作品。当然这和没有正常的文化环境,文化欣赏和批评都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但最终还是一党专政的结果。

低俗原因之二:受西方媒体影响?

李大同也不否认"低俗文化是受西方媒体影响"的这种观点,"尤其是电视和电影根本没有原创性,在学习阶段的中国媒体是可以'克隆'某些内容的,但是要媒体人要提高职业素质,学会掌握精髓,尽快发展自己的原创作品。" 凌沧州却认为把低俗文化归结于西方腐朽文化的入侵的观点是狭隘而愚昧的。他说"西方文化里固然有遭人唾弃的东西,但是它至少是多元和自由的文化。"他引用人文大师柏杨的"酱缸文化"的观点打比方说:"屋子开了窗户,苍蝇不一定都是从外面飞进来的。"

低俗原因之三:"社会生病,媒体该吃药?"

中国媒体数量多,竞争十分激烈。有人认为媒体一味追求经济利益而忽略社会影响。展江不同意这种把低俗化的责任完全推卸给媒体本身的看法。他宁愿用"世俗化"来取代"低俗"这个词,在世俗化的社会,人们更加重视物质生活的享受,这在中国非常普遍。当社会生病了,却要给媒体吃药,这很不公道。他补充说"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虽然迅速,但社会风气有待加强,腐败现象严重,在这个过程中首先要控制官员的行为,明星和媒体的行为可以批评,但是把社会风气带的低俗的其实还是那些贪污腐败的官员和一些不太自重的富裕起来的人。"对于有人称"中央媒体贼喊捉贼"的观点他并不完全同意:"实事求是说,中央的报刊很少有低俗内容,网站和电视的泛滥情况很难三言两语说清楚,像某些所谓的低俗演员确实是在央视春晚上一炮走红的,而互联网上很多内容也不是媒体主动传播的。这本身也是媒体发达的一个和结果,特别是视觉文化,但是中央媒体确实应该以身作则,在批评别人之前先审视自己。"

反低俗的办法:抵制?

听到"抵制"两个字,李大同表示非常反感:"抵制什么?不用抵制!文化有自己发展的规律和优胜劣汰的规则,让它自己发展,政府不能管文化,不能决定它的好坏,只会越管越糟! "展江以小沈阳为例说明,人们对这个演员的出现褒贬不一,但是他的存在也是社会开放的表征,不喜欢他的人可以批评,完全禁止是不可能的。他接着说:"开放社会就要最大程度的宽容,最好不要通过公权来强行抵制,最好不要开展整肃的运动,我相信高层也只是倡导,应该不是要开展运动。因为历史证明运动的效果不好。" 凌沧州更加明确的指出,"与其反低俗不如反虚伪,虚假报道比低俗文化更可恶"。他提醒说:"我认为它是社会动荡社会矛盾尖锐下的一剂强心针,甚至有网友指出可能是混淆视听,转移视线的手段,把网友的新闻点吸引过去。有没有作用大家都可以看到。"他不反对用信仰的力量来挽救颓唐的势头,但是靠从上而下的运动方式搞道德清洁运动只会无疾而终。所以他总结说:"自由竞争和自由的创作的环境比反低俗更重要,尊重法律与宪法更重要。"

作者:安静

责编:石涛

D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