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中国现代艺术的非一般感受

德国之声中文网2005年8月12日

北京艺术家萧昱的半人半鸟“艺术品”在伯尔尼美术馆展出所引起的骚动还没有平息,就有瑞士收藏家站出来为他叫好:这件作品是一次对生命的探索。

https://p.dw.com/p/72YN
现代艺术品的诠释:从领袖到明星图像来源: Courtesy of Sigg Collection

瑞士收藏家罗伦佐.赫伯林曾在上海工作多年,并拥有一家叫“Shanghart”的画廊。他说:“这幅作品非常有名。我可以理解它在瑞士展出所引起的震动,但是艺术表达总是会得罪人的。这不是一件简单的作品。”

虽然与萧昱相交不深,但赫伯林认为他是一位严肃的艺术家。在中国象萧昱这样从人体研究入手的艺术家还有很多。他们通过作品探求人们,包括西方人对现代作品心理承受的极限。这样的艺术家在欧洲也有很多,他们的工作并非为了哗众取宠,而是出于对生命意义的思考:什么是生命?生活中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

在中国,人们的生活正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人们抛弃了许多过去一度崇尚的东西。对金钱的崇拜代替了对共产主义的信仰。许多人变得越来越肤浅。对外开放虽然引进了新的消费观念,但满足不了心灵上的空虚。这时候就有象萧昱这样的艺术家,仍然执著寻找着生命的真谛。

同时,赫伯林也承认萧昱的这一作品并不能真正代表中国的现代艺术。这件挑战道德文化观念的作品在中国也未被广泛接受。以此为出发点进行东西方文化比较是一件不明智的事。

从1949起中国经历了30多年的封闭阶段,这期间的艺术创作大多出于政治宣传的需要。70年代末起中国逐步开放,开始接受西方的文化。中国的艺术家们也由此开始了向西方学习借鉴的探索过程。在创作方面他们借鉴了西方艺术各表现主题,他们的生活方式也早已融合了西方社会的影响。这一切都反映在了他们的作品里。

这一次是瑞士伯尔尼美术馆首次举办如此大型的中国现代艺术品展览,参展的300多件作品展示了从70年代到今天中国艺术的发展历程。作品共分12个主题,分别反映了中国当代城市和乡村,神话和传说,权利争斗和个人主义等各个方面。

赫伯林在中国时就对另类艺术非常感兴趣。十年前他开办“Shanghart”,就是为了能给这样的艺术品提供一席之地。“Shanghart”是中国第一家现代艺术品画廊,今天它已经是世界75家最重要的艺术品画廊之一。

对于萧昱作品在瑞士被撤下展台,他认为也未尝不可:“如果人们的确无法接受这样的作品,甚至感到受到了侵犯,那倒不如把它拿走的好。”

转载或引用务请标明“德国之声”
本站网址:www.dw-world.de/chine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