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谜思:为什么德国精英新生代投奔中国? | 经济 | DW | 22.03.2005

访问新版DW网页

尝鲜使用dw.com测试版。该版本仍在完善中,欢迎你提出宝贵意见!

  1. Inhalt
  2. Navigation
  3. Weitere Inhalte
  4. Metanavigation
  5. Suche
  6. Choose from 30 Languages

经济

中国谜思:为什么德国精英新生代投奔中国?

“中国发了,中国是一个巨大的发展市场!”回答听起来是那么可信,好比如新闻节目后的天气预报。对于“为什么想要去中国”这个提问,应聘者振振有词。这个13亿人口的国家像一块磁铁,吸引着德国精英新生代们接踵而去。

千变万化:“中国”背后是个谜

千变万化:“中国”背后是个谜

他们的理想国叫――“中国”

大众汽车、贝塔斯曼,以及另外一些德国大企业早已在中国安营扎寨,企业家们、技术员、工程师也欲争先恐后接踵而去。这个周末,科隆的再培训组织单位国际再培训与发展公司(InWent)济济满堂,涌来了一大批报名去中国实习的应聘者。

这些年轻的精英男女们参加的是InWent组织的海因茨-利多富亚太项目(Heinz-Nixdorf-Asien-Pazifik-Programm)的招聘活动。他们的理想国叫做“中国”。InWent每年收到的应聘书大约有300份。一半以上的应聘者会被邀请前来科隆参加面试,而大概只有40个人可以获得奖学金。三分之二的应聘者希望去中国或者日本。剩下的分别去印度、印尼、马来西亚、台湾、韩国和越南。谁获得邀请来科隆,就必须接受一个上午的关于跨文化问题的拷问。

Heinz Nixdorf

该项目的赞助人海因茨.利多富

20来个通过初选前来面试的幸运儿,齐刷刷地着西装,打领带,行头讲究,俨然职场人士状粉墨登场。只有极少部分人还是一副衬衫英雄大无所谓。最终,海因茨-利多富亚太项目可为幸运儿提供高薪,每年为入选者提供的款项高达100万欧元。在他们的亚洲实习中每月可获得奖学金。之前他们可以学两个月中文,学费由他们的赞助者买单。此外,他们还进行一个为他们量身定做的文化强化训练:吃中餐,看中国电影,上有关中国风土人情课。

昨日南美,今日中国

在这些应聘者中,真正的新手没几个。几乎所有人都有国外经验,有些甚至已经去过中国。28岁的贝尔特格斯在伦敦学完国民经济学和政治学,目前在布鲁塞尔工作。来自德累斯顿的马尔施对文化冲突无所畏惧。这位信息系统技师以前曾在加拿大待过一年,现在中国吸引他去,并不仅仅缘于职业之故。“所有的高科技公司都去中国,不过最吸引我的是中国的文化”,他说。


来自维斯巴登的克拉普希望,她在中国能够继续在职业上获得发展。目前她在德国的一家企业咨询公司实习,并获得雇主继续留用的承诺。不过到中国实习8个月后,可能情况会有所变化。“谁知道呢,”这位24岁的女生说,“也许这之后会有更有意思的机会出现呢。”她曾在中国待过数周,并被这个动感十足的世界所陶醉,如同所有的老外。

Autoshow in Peking

一夜之间,中国崛起

山茨是德国电子技师协会下属信息技术公司的经理人,他对到中国进行职业实习看作是一场时装秀。在上世纪60、70年代的时候,所有人都向往着飞往南美,因为当时南美也被看作是未来世界。“现在轮到亚洲上场。”他预言,亚洲热仍然会持续一段更长的时间,前提是中国要保持政治的稳定。

德国学术交流中心(DAAD)就经历着第二次中国热。DAAD中国事务咨询部负责人比尔克说,在上世纪80年代时,德国大学生就已对中国感冒了一回。1989年当局血腥镇压学生运动之后,德国学生对中国的兴趣也随之骤然冷却。不过,这已是陈年往事了。中国经济兴起,四年来,德国大学生对中国又萌发浓厚兴趣。


崛起的谜思


但是经济并不是吸引这个浩浩荡荡的东方朝圣军团的唯一原因,亚洲研究所的副主任君特.舒赫尔如此认为。诚然,中国的经济增长率实为惊人。“但是日本具有更大的经济潜能,”舒赫尔说。也许原因只在于:中国一直是个谜。

正是这个谜思,三年前也曾把维特维尔吸引到中国。“我只想知道,那到底是什么。”31岁的维特维尔学完经济传播学,从2001年到2002年,他因海因茨-利多富亚太项目到上海的贝塔斯曼中国部做实习。“这个国家魅力非凡,但是我对她的发展持批判态度。”他疑虑重重地观察着中国经济和社会各方面彼此迥异的发展。他永远不会忘记那一天,一辆囚车呼啸着从他身边扬长而去,车上载满了押往刑场旋即处决的囚犯。即使是实习后,他对中国的兴奋感仍然有所保留。

“在中国,你可以经历最原版的曼彻斯特式的资本主义”,维特维尔说。中国的谜思首先在于,所有人都在谈论这个谜思。

CHinAh! Wissen macht Ah! - Spezial aus Peking

Why为什么中国炙手可热?

而他的奖学金学友,任特茨曼一提起中国便眉目生辉。“那是绝对棒的一种经历。如果我现在再度彻夜工作,我就会回想起在中国的那些日子。”任特茨曼把中国划入了她的职业生涯,27岁的她是德国工业协会中国部的一名咨询员,负责该协会亚太经济委员会事务。去年德国总理施罗德访华之行,她负责组织在北京举行的企业家论坛,挑选论坛参加者。

当时,她的中国实习期间建立起的关系着实帮了她一把。“我目前的工作每天都受益于那次实习。我还知道,中国人怎么打字。”当时她在『时代』周报驻北京编辑部实习。期间正逢德国工业协会招聘,她中断了进行两个半月的中国实习获取了那个职位。如果谁没有修完该项目,就必须退回奖学金。但对她而言,那个放弃的决定并非冒然之举。

海因茨-利多富亚太项目的应聘者必须满足许多前提条件:他们须拥有技术或商业教育背景,半年以上的工作经历,并且年龄不超过30岁。信息和通讯技术专业毕业的应聘者获选机会更大些。

不过最重要的是应聘者在面试时的发挥表现。面试由InWent基金项目负责人艾尔维拉.布什女士和以往的奖学金获得者共同主持。布什女士很感兴趣,为什么有人指定选择亚洲某国家。然而对她而言,仅仅以“中国是个蓬勃发展的国家”这个理由仍然不够充分。

(转载或引用务请标明“德国之声”
本站网址:www.dw-world.de/chinese)

DW.COM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