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治·林德和他的"快飞"项目 | 文化经纬 | DW | 26.12.2009

访问新版DW网页

尝鲜使用dw.com测试版。该版本仍在完善中,欢迎你提出宝贵意见!

  1. Inhalt
  2. Navigation
  3. Weitere Inhalte
  4. Metanavigation
  5. Suche
  6. Choose from 30 Languages

文化

乔治·林德和他的"快飞"项目

文化交流是指不同的国家、民族和族群将各自的文化产品进行交换。德国与中国之间的文化交流至今主要都是一些文化机构通过各种活动向对方介绍本国的文化生活。而德国作家、媒体人乔治·林德走的则是另一条道路,他通过自己名为"快飞"的唱片项目以独特的方式推进了两国的文化交流。

德国摇滚乐队Scorpions于2008年5月22日为四川地震灾民举行了募捐音乐会

德国摇滚乐队Scorpions于2008年5月22日为四川地震灾民举行了募捐音乐会

德国音乐人用中文演唱歌曲,中国摇滚乐团用德语演绎自己的作品,这种形式还真是令人耳目一新。

乔治·林德的项目叫做中国流行音乐对话(Poptastic Conversation China),这个名称是他几年前自己想出来的。他成功地说服了不少德国流行音乐界的巨星参与,其中包括老牌摇滚乐团"死裤子"(die Toten Hosen)和"我们是英雄"(Wir sind Helden)。 当然,这只是这位38岁的作家兼记者推行的众多文化项目之一。多年来,他的唱片公司也在德国发行中国乐队的专辑。

乔治·林德回忆道,与北京亚文化群里的中国音乐人取得联系并不是什么难事,他当时去听了多场音乐会,在演出结束之后就直接和那些音乐人攀谈交流。乔治·林德解释道,真正的难处在于,怎样把这些年轻艺术家带到欧洲来。他说:"他们的第一反应其实是有些怀疑的。他们无法想象,在欧洲或者德国,也会有人对他们的音乐感兴趣。因为他们在自己的国家都不被那些主流媒体关注。虽然有一些地下音乐杂志可能会对这些地下乐队或是地下艺术家进行报道,但这并不能代表大众舆论的关注。"

不过,对于这个项目,德国的受众也需要一定的接受过程。有人会质疑:来自中国的摇滚和朋克音乐--是不是抄袭西方作品呢?这些音乐作品能有多么真实呢?

乔治·林德必须首先排除这种种的成见。对于他来说,中国的摇滚乐和人们在欧洲常听的摇滚乐是完全不同的:"中国有许多有意思的乐队,他们不追随任何的音乐流派,完全按照自己的风格创作,因此他们和欧洲乐队不同,身上没有任何的历史包袱。正是因为北京乃至整个中国出现摇滚乐也就不过20年左右的时间,所以这些乐队创作的空间就自由和轻松许多。所以他们的音乐听起来常常比德国或英国的乐队要新鲜许多。"

很快,疑虑就被热情的兴趣所取代。有一次,林德带领中国乐队在德国巡回演出的时候,甚至有不少观众都站在了门口,因为座位都已经全满了。也许远离主旋律的中国音乐听起来也更新鲜,因为这就是他们的心情,他们的生活。

年轻的朋克女歌手康茂就对此深有体会:"朋克它不仅告诉我说,你作为一个独立的人,你可以做想做的、说你想说的--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除此以外,正是因为跟朋克在一起,我才有机会知道更多的事情。比如素食文化,还有不要相信权威,你可以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这些都是我的父母和老师不会告诉我的。我觉得一开始可能很多东西会让一个年轻人不舒服,会让他怀疑人生的意义。但是你知道朋克了之后,至少会有一种勇气去反抗。"

"快飞"这个项目就是要在这一方面帮助音乐人,那些在中国的审查制度下无法出版的音乐作品,也能在德国得以发行。比如这首介绍中国人消费的歌曲就是其中之一。

对于林德来说,推行"快飞"这个唱片发行项目是他长久的心愿。其实他从中是赚不到什么钱的。他看重的是别的东西:"我们的项目首要目标就是最大限度地展示范围广泛的文化产品。我们也常常需要歌词的翻译文本,因为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听得懂中文。因此,我们的项目都是源自热情,并且都是以不收取报酬的方式做起来,最后得以实现的。"

该项目未来也将继续努力,争取让更多中国艺术创作者有机会到德国来展示自己的作品。乔治·林德希望以此让中国人了解到一个不一样的德国,也希望能改变德国人心目中固有的中国形象,--只不过他所推行的文化交流产品比较"劲爆"。

作者:Chi-Viet Ginag/雨涵

责编:乐然

  • 日期 26.12.2009
  • 打印 打印此页
  • 固定链接 https://p.dw.com/p/LCoF
  • 日期 26.12.2009
  • 打印 打印此页
  • 固定链接 https://p.dw.com/p/LCo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