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伯尔逝世25周年

2010年7月16日

25年前的7月16日,德国作家海恩里希·伯尔在自己的家中去世,享年67岁。1972年,伯尔成为继托马斯·曼之后第二位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德国作家。伯尔被誉为他所在时代的道德权威与明镜。

https://p.dw.com/p/OJET
1972年12月10日,伯尔荣获诺贝尔文学奖图像来源: AP

作为作家,伯尔(Heinrich Boell)感兴趣的只有两个话题:爱与宗教。由此诞生的作品成为德国战后历史上最受欢迎的文学之一。几乎没有其他人能够像他那样描述德国上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的状况,并作为道德的权威加以评判。而在1972年,或许是对他的攻击达到顶峰的一年,伯尔荣获了诺贝尔文学奖。

在伯尔的有生之年,他的短篇小说就成为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小丑之见》、《丧失了名誉的卡塔琳娜》至今仍收录在学校教科书中。除短篇小说之外,伯尔还写作讽刺文学和长篇小说,话剧剧本以及诗篇。伯尔还与妻子阿内玛丽(Annemarie)一道翻译英美文学作品。

对政治文化构成深远影响

伯尔的声誉则不但归功于文学。伯尔发起的辩论也对德国的政治文化构成影响长达数十年之久。这位作家将自己的角色理解为"全心投入的时代同行者"。无论是在文学作品,还是评论或演讲中,伯尔强烈地抨击国家、教会和社会的专权与失误。

上世纪70年代恐怖组织红军旅(RAF)时期,伯尔引发的争议最为尖锐。1972年1月,伯尔在《明镜周刊》发表文章,要求以公平和法治对待恐怖分子,并指责《图片报》及施普林格出版社(Springer)煽动情绪,制造谣言。由此引发了一场针对伯尔的丑化运动,在高峰时期甚至要求将他驱逐出境。

同年,伯尔荣获了诺贝尔奖。两年后,《丧失了名誉的卡塔琳娜》出版,单单在德国就售出了约600万册,有力地打击了哗众取宠的文风。

积极参与社会政治活动

伯尔将自己的声誉用于社会与政治活动中。80年代,他也曾参加反对部署核导弹的静坐示威活动。作为国际笔会的主席,他曾于70年代为苏联异议人士索尔仁尼琴和科培列夫提供帮助,前者还曾在伯尔的家中住过一个时期。当代纪实文学的开创者之一君特·瓦尔拉夫(Guenther Wallraff) 评价说,"在西德致力于此的作家中,伯尔是第一人。他是如此立场鲜明,使他成为标志性的人物。"

对于研究这位作家的生平创作构成沉重打击的,是2009年3月科隆市档案馆坍塌事故。档案馆中原先保存着伯尔的文学手稿。其中只有一小部分完好无损。其余寄希望于修复工作。27卷的伯尔全集原计划于秋季出版最后三卷。

伯尔今天仍旧拥有忠实的读者。他的作品每年仅德语版就有10万册以上的销量。他的作品被翻译成45种语言在海外出版,其中也包括中文。

综合:苗子

责编:石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