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倒掉的帽沿又戴好了:柏林世界文化之家重生

Silke Bartlick2007年9月3日

位于德国首都柏林的“世界文化之家”在历时一年的改建之后终于重新对外开放。从“帽沿”轰然倒下到重建完成,经历了27年。德国文化国务部长诺伊曼为这个世界文化中心举行了开业剪彩典礼。这座极具象征意义的建筑已拥有50年的历史,亲身经历了历史的变迁。德国之声记者报导如下。

https://p.dw.com/p/Bb2D
向世界文化敬礼图像来源: hkw/Sabine Wenzel

前苏联的喷气式歼击机曾在这儿的上空呼啸而过,德国著名影星克劳斯-金斯基也曾在此咆哮怒吼,美国总统曾在这里发表慷慨激昂的讲话,西藏流亡精神领袖达赖喇嘛也曾在这里的大厅中发出创建和平的呼吁-假如柏林的大会堂能开口讲话,那么它一定有讲不完的故事。

“这是一个马戏场吗?”当托马斯-巴赫兰与父母一道从侧门向未完工的大会堂内张望时,他才5岁。时间是1957年,巴赫兰的这句话立即引起周围人的阵阵笑声,直到今天,巴赫兰对当时的情景仍记忆犹新。巴赫兰当年的经历现在已被登在了世界文化之家的网页上,而这不过是柏林人记忆中珍藏的许多故事中的一个-值此大会堂诞辰50周年重新对外开放之际,老柏林人会情不自禁地回想当年的情景,“这座建筑是美国政府送给柏林的一份礼物。它也是1957年国际建筑博览会的一部分,大会堂是美国为德美关系所做的一份贡献。”

说这话的是世界文化之家的工作人员科勒。大会堂的设计非常大胆,旨在与当时东柏林的社会主义风格的斯大林林大道划分界限。埃莱奥诺-杜勒斯曾是美国国务院中的柏林事物专员,也是当时美国国务卿杜勒斯的妹妹。在她的积极活动下,大会堂被作为一份美国人民的厚礼送给了德国。建筑工地很快就确定下来,那便是施普雷河畔的一块空地,离毁于战火的国会大厦的废墟不远,“的确,人们想以此展示透明、民主和开放,所以大会堂一律使用玻璃门面,露天台阶仿佛在欢迎人们的到来。在最初的几年里,到此参观的游人有数十万之多。新建筑也带有教育意义的成分,就是说,我们想让德国居民知道,什么是民主、开放和透明度。”

“当我看到这座特殊的建筑时,我睁大了眼睛”,50年后,切基尔还能回想起当年的情景,宽敞的大厅,弧形房顶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柏林人将这座建筑戏称为大贝壳。在满目疮痍的城区,极具未来派风格的大会堂格外醒目,仿佛在预示着美好的未来:大会堂内安装了最现代化的技术,有口译间,广播和电视转播设备,可与纽约联合国的室内设备水平相媲美,除此之外,大会堂还有一个巨大的报告厅,是建筑设计师休-斯塔宾斯模仿联合国的一个报告厅设计建造的,“从1961年建起柏林墙开始,大会堂就座落在柏林墙边上,几米远处就是柏林墙。它是东西柏林的交界点。大会堂反映了西柏林的历史。但从1989年开始,这座已成世界文化之家的建筑在柏林墙倒塌之后,在两德统一的欢庆声中成为柏林的心脏地带。”

然而,大胆的房顶建筑的支撑结构没能历经时间的考验。1980年5月21日,房顶的一部分在轰然巨响中发生倒塌,多人受伤,一名记者丧生,“在报纸的文化社会版中,世界文化之家的房顶坍塌被视为德美关系发生破裂的象征。在以后的5、6年里,这座建筑就静静地躺在柏林的蒂尔加滕公园,杂草丛生,外面围上了铁丝网。”

1987年,当时的柏林市长迪普根决定,对该建筑进行修复。旨在向人们展示,“柏林居民坚信自己的未来。”修缮工作始于1989年11月。在柏林墙倒塌的数月前,作为欧洲以外艺术和跨边界项目中心的世界文化之家迁入大会堂内。此举预示着一个新的开端。18年以后的今天,该建筑得到彻底修葺,展露着上一世纪50年代的色调风采。在重新对外开放的头几年里,柏林的世界文化之家安排了丰富的项目,最重要的是展出来自纽约的艺术作品。

德国之声版权所有

转载或引用请标明出处和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