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别无选择的宿命

方婷2006年4月23日

以谭盾、刘索拉为代表,人称“中国精英班级”的中央音乐学院78级作曲系的毕业生当中,不少人已是国际上知名的音乐家。毕业20多年之后,他们当中的八位再次携手,共同在柏林中国文化节上呈献了一场题名为“你别无选择的”室内音乐会。

https://p.dw.com/p/8IeG
刘索拉图像来源: DW-TV

刘索拉、谭盾、叶小纲、瞿小松和郭文景……,这些在中国乃至世界音乐届耳熟能详的名字,已绝不仅仅是几个音乐家各自的姓名。无论人们提到他们当中的哪一位,都会自然而然地联想到其他的几位。在过去的30年当中,这一连串的姓名组合在一起,演变成了一个标志性的代号,代表着中国大陆文革后成长起来的第一批现代音乐先锋。

接触过80年代大陆文学的人,对《你别无选择》这本小说一定都不陌生。《你别无选择》是刘索拉大学毕业后出版的一部中篇小说。小说以她在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的同班同学:瞿小松、叶小刚、谭盾和郭文景为人物原型,讲述了一群思想活跃而富有创造力,个性鲜明的音乐学院学生的故事。

1977年,中国大学恢复招生。包括刘索拉在内的27名学生成为了文革后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的的第一批学生。

“我们班同学比一般的大学生岁数要大。我们都经过了10年文化大革命。很多人都是在农村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或者是在工厂当过工人。几乎大部分同学,不仅是自己青少年时的生活非常动荡,大部分的家庭也非常动荡。”

动荡的年代,动荡的生活没有能够阻挡这一群年轻人在音乐道路上执著的探索,反而造就了他们坚忍不拔的性格。80年代中期,他们当中的不少人选择了出国留学的道路。很多人在国际乐坛上赢得了声望,至今活跃在音乐的舞台上。谭盾和苏聪分别成为奥斯卡音乐奖的得主、旅居法国的陈其钢赢得了法国音乐版权组织(SACEM)2005年“交响音乐大奖”、周龙、陈怡夫妇双双成为美国堪萨斯城密苏里州立大学音乐学院的作曲系教授。郭文景、张丽达以及从美国返回北京的叶小纲共同在中央音乐学院执教。

“不管是出国还是没有出国的,20年之后,我们聚在一起,所有人的精神还是没有变。大家都在追求一个共同的东西,就是我们的历史背景,我们的文化背景。就是,怎么样在西方现代音乐的发展道路上,既可以吸取西方现代音乐的东西,又能走出一条自己的路。”

为了纪念同窗好友一路走来不懈的坚持。在柏林世界文化中心担任国际顾问的刘索拉策划了一场由8位同班同学的作品组成的音乐会,取名为《你别无选择》。

“我说的别无选择,是一种命运,不是绝望、绝路逢生的感觉,而是你太喜欢一种东西,你不会放弃。”

刘索拉和她的同学们共同选择了一个她称之为“别无选择的音乐宿命”。刘索拉强调说,举办这场音乐会正是为了纪念同学们30年来在西方现代音乐体系中,用感情和深厚的人文思想寻找自己本土语言的精神。

“我策划这件事,我的目的也不是想吹捧80年代的学生。80年代是中国的一个转折时期。出现了这样的一批人。这批人毕业后马上去海外,因为国内的各种情况动荡,在海外面临着生存的问题。我们这些人的命运非常曲折。

所以大家不是普通的学生,他们的追求很强烈。我觉得现在年轻人的追求没有那么强烈。这可能跟我们生活的不容易有关系。当时,大家有点一根筋地往前走,不要命地往前走。就是,什么都不要了,但是这件事也得要。现在的小孩儿这种精神少,因为他们觉得什么都没关系。我觉得这种精神是一种很好的专业精神。”

除了收录了谭盾等人现有的作品外,柏林世界文化中心特别委托在美国执教的周龙和在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执教的张丽达分别为《你别无选择》音乐会创作了曲目。

以使用细腻音乐语言见长的张丽达打破了平日的风格,为此特别创作了一个充满激情的的曲目。

“我们在国内做的音乐基本上都是由标题,或者是为了一个社会活动而写的。不是特别随意。他给我委约的时候,没有给我任何的限制。他就给我写了一封信,就是8件乐器,你看着办吧。所以,很多东西都想写进去。但是最后必须把它圈定在一个点上。许多的想法以后再写吧。这次就写我们自己。马上我们这三十年的生活、追求、生命跃动的感觉和激情都出来了。所以我的标题叫做‘线与激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