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北京歌德学院:创造交流的自由空间

2011年7月8日

歌德学院这些天正在庆祝成立60周年。在中国,歌德学院也已度过了20多个春秋,现有40多名员工。但是,在一个新闻审查严格、异议人士受到打压的专制制度下,德国人在中国开展文化工作也并非易事。

https://p.dw.com/p/11rg1
Goethe-Institut Beijing, Goethe-Institut Peking, Internet, E-Book
北京歌德学院推出的电子书

北京国家博物馆这些天里德国气息很浓,比如这次的情景朗读活动就是介绍莱辛的作品《犹太人》中的片断,主题是"宽容的力量"。

朗诵会是博物馆公众教育项目的组成部分,由北京的歌德学院主办,目的是让公众更多了解举办中的德国"启蒙的艺术"展。此外,歌德学院还推出主题游。歌德学院中国分院院长安德思(Peter Anders)介绍说:

"主题导游就是将当时启蒙时代提出的问题,比如情感与理智作为主题,邀请中国专家参加讨论,在对话中进行导游,深化人们对一些观点的理解,让他们在参观展览中有具体的认识。"

博物馆附属活动在中国还是件新鲜事。国家博物馆之前没有过这样的项目。尽管如此,中方承诺,主题游的选择不会受到政治压力。当然,活动安排曾因场地问题出现过困难,但在中国进行文化活动就是这样,阻力往往是间接的。虽然如此,北京歌德学院并不认为自己仅仅是一个教育和语言机构:

"歌德学院从成立起就是批评性辩论的发动机,也就是说歌德学院以作为一个不畏惧辩论的场所而闻名。收集、集中批评性的声音,提供一个进行自由讨论的空间,这是我们的一项重要工作。"

“宽容的力量”带来希望

但是,真正的政治性的辩论也无法在歌德学院举行。许多主题,比如89学运在这里也是禁区。歌德学院因此希望通过对电影、舞蹈、音乐、文学的探讨扩展一些自由的空间。安德思梦想有更多与公众的交流,比如在购物中心举办活动,但是因为歌德学院是与中国伙伴合作,自己没有单独的场地,因此不得不有所顾忌。"我们的自由度取决于伙伴的合作。"

德国人也不时能感到中国新闻检查的无所不在。几周前,有人建议歌德学院从推荐翻译书籍的名单上取消几本著作,其中包括有关气候变暖和冷战的书。几年前,一位歌德学院资助的德国艺术家的展览就引起了新闻检查机构的不快。他画了一幅流泪的斯大林的画像,并且在中国国旗上画上了一只死苍蝇。展览被迫关闭。尽管如此,中国的歌德学院仍然将希望寄托于文化工作的长期效应,寄托于莱辛的"宽容的力量"。

作者:ARD 译者:乐然

责编:石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