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通过接近才能促进中国变化" | 媒体看中国 | DW | 03.05.2011

访问新版DW网页

尝鲜使用dw.com测试版。该版本仍在完善中,欢迎你提出宝贵意见!

  1. Inhalt
  2. Navigation
  3. Weitere Inhalte
  4. Metanavigation
  5. Suche
  6. Choose from 30 Languages

媒体看中国

"只有通过接近才能促进中国变化"

针对艾未未被捕引发的德国对华文化政策的激烈争论,《商报》专栏文章认为,要想改变中国,只能通过接近中国,要求中断经济和文化联系是无济于事的。只有在中国公开地体现西方的价值,才能使之在中国发挥作用。

Presseschau China in den deutschen Medien 2. DW-Grafik: Per Sander 2010_06_18_presseschau_chinesisch.psd

该报专栏作者弗兰克•泽林(Frank Sieren)认为,中国的镇压"毋庸讳言","但是迫害人权只是中国复杂的日常生活的一小部分"。

文章列举了中国现有的个人自由和发展空间,认为"这一切在中国都是前所未有的,如今50岁以上的人还记得另一个中国,即文化大革命的中国,所以他们对这个新中国大体满意。"

作者强调,"当然,我们在西方是不会将异议人士的被捕和新的自由相互抵消的,我们的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就是从不无视个人的痛苦,即使多数人的境遇越来越好。但是反过来也一样,在抨击个人命运时,也不要忽视整个社会的发展,这一点在目前的讨论中有点被忽略。

"正如德国不再是一个野蛮的资本主义社会一样,今天的中国也不再那样极权。中国是一个专制的社会,然而同时又是一个日益开放和全球化的社会,正在经历针对个人或少数群体的严重的国家镇压浪潮。"

针对人们对经济界的批评,作者写道,"……如今的中国这样多元,西方经济也起到了决定性的影响。虽然西方公司是因为低工资和巨大市场而来,但是只要它们在中国投资,就会同时带来价值,无论是出于信念还是担心那些审视经理们的独立的非政府组织和记者。……"

"此外,与中国的经济合作也导致了数百万中国人去西方旅行,并在那里看到与自己国家的不同。他们经历法治国家如何运行,人们如何生活在干净的空气中。这一切都将中国大大地向前推进了,这也是'以接近求变化'。"

作者指出,"如果说西方加强了中国的镇压趋势的话,那就是通过其没有节制的举债政策,天真地以为向中国借钱不会有政治后果。相反,指责德国经济界面对中国'卑躬屈膝'未免偏见,为了公司的司法保障或者知识产权保护问题,经理们每天都在进行艰苦不懈的斗争。"

对话总比排斥好

作者认为,因为艾未未的被捕就要求关闭德国的"启蒙的艺术"展是"无稽之谈",任何对话,无论是经济的还是文化的,都不应该被吓退,即使存在着被人作为遮羞布利用的危险。任何地方,无论有多重的历史包袱,都可以在那里继续关于价值的对话。这也适用于天安门广场旁边的国家博物馆,尽管那里躺着毛的遗体,并且镇压过1989年的自由运动。"

文章最后写道:"即使争论有时停滞不前,北京的强硬派让我们愤怒不已,对话总是比隔离和排斥更好,无论是在经济上还是文化上都是如此。就连汉学家兼作家史蒂曼(Tilman Spengler)都明确地持有这种观点,因为在德国为狱中的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刘晓波作过讲演,这位启蒙对话的顾问得不到签证出席开幕式。中国当局的作为显得多么拙劣而且小肚鸡肠,与之相反,史蒂曼是多么明智而大度,我们的价值力量就是这样彰显的。"

摘编:林泉

责编:乐然

(以上内容来自其它媒体,不必然代表德国之声观点。)

相关音频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