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唱赞美诗的云南少数民族

2007年6月15日

宁静偏远的山谷里,生活着笃信基督教的傈僳人。路透社记者葛汉哈里森带着满肚子的好奇,来到了这里。

https://p.dw.com/p/Ax5n
图像来源: Amir Hassan Cheheltan

在和缅甸接壤的中国云南,有一片神奇的地带。尽管被缅甸,西藏,大理所环绕,当地的傈僳族民却对佛道无动于衷,倒是至今使用着两百年前传教士以拉丁文创制的傈僳文,生活在对上帝的虔诚信仰中。路透社记者葛汉哈里森来到当地,记录下自己的所见所闻。

触及灵魂的乐声

据当地乡民介绍,凡是信仰基督教的傈僳人,不烟不酒、不嫖不赌,就连圣餐仪式上的葡萄酒也用蜂蜜代替。信徒们每周参加五次礼拜雷打不动,仪式上颂经布道,高唱‘欢乐颂’等赞美诗。傈僳歌词配合四声部的混响旋律,成为山寨的一道独特风景。

“路过教堂的时候,我听到了音乐。”农民何春华(音)告诉记者,“虽然不能完全明白宣讲的内容,但是赞美诗的旋律打动了我。”何春华不久前正式受洗,成为了云南六千名基督教徒中的一员,与十年前相比,这一数字增长了三倍。

增长趋势显然会保持下去。每年夏天积雪融化,交通车送来50位新受洗的教徒接受培训,在此提高灵性修养和神学知识。其中不少人来自富庶的东南沿海,远离了城市喧嚣的他们,过起了每个月不足200人民币的朴拙生活。

据介绍,同世界各地一样,当地的大小教堂不以任何形式收取参观费用,教堂的建筑和养护经费全部由信徒们自筹。异乡人来此,往往对村寨的素朴整洁、居民们文雅得体的谈吐举止赞叹不已。

三百年的烙印

也许有人会好奇,为何几个世纪以来这片偏远的地域会被众多的传教士所亲徕?20世纪初英国基督教五旬节组织曾如此评价,“此地有待人友善的喇嘛,是考察西藏的要冲,同时前往缅甸也很方便。”

1920年至1925年,英国传教士傅能仁在傣族信徒摩西和缅甸传教士巴托的帮助下创造了傈僳文,以之翻译了圣经。随着文字的普及,基督教也迅速传播。1949年后,中国社会科学院的语言学家试图为傈僳族设计新文字,无奈老文字先入为主,新的怎么也推广不开。

同样融入傈僳人生活的还有对基督教的信仰。年轻的Jesse回忆说,“每个深夜和清早,爷爷都会祷告。听不太明白他在咕哝些什么,我原来觉得他不正常。”爷爷在棚屋里为白发苍苍的信徒们主持礼拜,渐渐的,年轻人也被吸引到这个队伍里。Jesse也成为其中的一个。

培训班并无门庭冷落的迹象,可是牧师路可(音)还不是百分之百满意,因为当地教徒比重不足全部居民的三分之二。“不信教的人要么是对宗教不感兴趣的党员,要么是放不下酒的那群人。帮人戒酒不是不可能,不过还是等他们真的有了信仰后再接受洗礼吧。”路可对记者说。

无论是否信教,传教士带来知识与文明仍让当地人民感念至今。傅能仁牧师病逝后长眠于此,墓地几经搬迁,现被保存在保山郊区一教堂内。

跳转至下一栏 浏览更多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