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长大的德国著名侦探小说家 | 文化经纬 | DW | 07.08.2009

访问新版DW网页

尝鲜使用dw.com测试版。该版本仍在完善中,欢迎你提出宝贵意见!

  1. Inhalt
  2. Navigation
  3. Weitere Inhalte
  4. Metanavigation
  5. Suche
  6. Choose from 30 Languages

文化

在中国长大的德国著名侦探小说家

在见到英格丽特·诺尔时,人们会觉得这是一位可爱的老太太。谁也不会想到她已经制造过很多次谋杀,那些谋杀案绝不乏想象力和创造性。但不要害怕,英格丽特·诺尔只是一名写字台杀手。她是当代最成功的德国侦探小说家之一。这个德国医生的女儿是在中国出生和长大的。

英格丽特·诺尔在花园里接受德国之声记者的采访

英格丽特·诺尔在花园里接受德国之声记者的采访

这位73岁的女作家至今仍然怀念她在中国度过的童年。英格丽特·诺尔(Ingrid Noll)的父母于上世纪20年代末移民中国,原因是她的爸爸听说中国需要医生。女作家于1935年生于上海,她跟她的两个姐妹一起在南京长大。那是她们的父亲行医的地方。英格丽特·诺尔这样叙述她的童年:

“我对中国有非常美好的回忆,那是一个无忧无虑的童年,主要在南京。没有上学,是我们的父母教我们的。我们有许多小动物和一个大花园,过着非常舒适的生活。”

英格丽特·诺尔在南京生活到13岁。二战后,她不得不跟家里人一起于1949年返回德国。在波恩巴德歌德斯堡,她第一次进入一个正规学校。对诺尔来说,由于她此前完全生活在中国,因此,回到德国是一个非常大的转折,

“那是让我们震惊的。我的父母老是讲他们的思乡之苦,因为那里有他们已经很久很久没有见过的亲戚,我的父母强烈地怀念着家乡,告诉我们,德国是一个多么美好的世界。而我们来到的这个国家却是被战争摧毁了的。”

那时德国什么都紧缺。战后的食品是定量供应的。英格丽特.诺尔的家庭必须靠食品票证求生存,这跟他们在中国的生活条件有着非常鲜明的反差,

“如果我说中国是我的家乡,那不完全正确,因为我是一个外国人,而不是当地人。可是我真的非常爱中国。那是一种完全不同的生活。我们有中国员工。如果要叙述我们曾经过着怎么样一种殖民主义的生活,那是有点尴尬的。我们有一名厨师,一名杂工,他们为我们做所有的事情。那是一种非常友好的关系。”

早在中国的童年时代,诺尔就开始写作了。那时她把她写的故事藏起来,埋在花园里,不让她的父母和姐妹们发现并阅读。后来她在波恩学日耳曼学。但她认为那些课程是绝对枯燥乏味的。

她有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写作。1959年结婚后,英格丽特·诺尔在她丈夫的诊所里当助手,此外还要教育抚养她们的3个孩子。她的丈夫也是医生。直到孩子们长大了,离开了家,房子里空出了一个房间,她才在那里重新献身于写作事业。刚开始时,这位畅销书作家试着写儿童故事和短故事。直到她55岁时,她的第一本长篇侦探小说"公鸡死了"(Der Hahn ist tot)才给她带来了突破,这是从儿童故事向侦探小说的转折,她认为只能这样解释,

“人们认为这两种东西相距甚远。可是也许可以这样来解释:我始终非常平和,从来没有打过我的孩子们,在所有的领域都做得不错。然而在某个时候,失落降临到我的心里,然后就产生了谋杀和凶杀的动力。”

这位多次获奖的女作家的所有侦探小说都是畅销书。她接下来写的"爱人的头颅"(Die Haeupter meiner Lieben)和"女药店主"(Die Apothekerin)甚至被拍成了电影,进入了德国电影院,她的"罗生门的玫瑰"(Roeslein rot)被译成了中文,也在台湾出版。

英格丽特·诺尔作品的特色是其冷嘲热讽和她叙述故事时那种潜藏着的幽默。她的故事主角多半是女人,她们纷纷结果她们觉得讨厌的男人的生命。尽管这些侦探小说写的是谋杀和死亡之眠,一切却以一种轻松明快的风格表现出来,让读者不时发出微笑。

在中国度过的童年塑造了英格丽特.诺尔。但至于她的长篇小说里是否会出现一个中国女谋杀者,她却觉得不太可能。她说,她没有把握,因为她不知道这是否会成功。她可以设想的是,也许她笔下的一个女人会在中国展开谋杀。

“我可以从一个女旅客的视角来写,但不是从一个在那里生活的成年人的角度。 我没有这样的视野。”

作者:Chi Viet Giang / 平心

责编:乐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