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270410 China Städte

2010年4月29日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是上海世博会的主题。这与中国息息相关:如今中国人口过百万的城市早已超过了100个。根据不同的统计数字,其中大约10个已经是人口过千万的"超级大城市"。那么,在这些大城市里的生活感受如何呢?

https://p.dw.com/p/N7r2
高楼林立的上海图像来源: AP

"城市让生活更糟糕"?

"我讲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糟糕。这个当然虽然与我们世博会的口号稍微有一些出入,但这的确是现阶段我自身的一个真实的想法。"韩寒是世界上最成功的博客作者之一,其博客点击率早已超过两亿。韩寒之所以成为许多中国年轻人心目中的偶像,不单单因为他是作家和赛车手,更因为他敢于挑战权威。在上海世博会开幕前的一次官方活动中,他以上面的句子开始自己的演讲,引起有关负责人的恐慌,转播信号也立即被掐断。—要知道,世博会的口号可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不过韩寒觉得,这个口号与现实相差太远。就拿上海的房价来说,是越来越可望而不可即。韩寒说,许多年轻人只有在房地产业垮台之后才可能重新拥有梦想。许多现代都市人成为了"房奴"。

"蜗居"

引起巨大反响和公众讨论的电视剧《蜗居》就反映了这一状况。女主人公与丈夫"蜗居"在斗室中,省钱买房。然而,交了首付,生活的压力却丝毫没有减轻。女主人公海萍的一段台词在坊间广为流传:"每天一睁开眼,就有一串数字蹦出脑海:房贷六千,吃穿用度两千五,冉冉上幼儿园一千五,人情往来六百,交通费五百八,物业管理三百四,手机电话费两百五,还有煤气水电费两百。也就是说,从我苏醒的第一个呼吸起,我每天要至少进账四百,至少...这就是我活在这个城市的成本。这些数字逼得我一天都不敢懈怠,根本来不及细想未来十年,我哪有什么未来,我的未来就在当下,在眼前。"

宜居城市

林林来上海四年了。29岁的她如今成为一名自由职业者,在培训学校教德语。她挺喜欢现在的生活:做着一份自己喜欢的工作,有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有比较多的空闲时间可以读书、运动、见朋友。上海的交通状况,尤其与北京相比,她也觉得还可以。

30岁的IT业界人士孙宏也觉得,上海的公共设施不错,比如地铁、运动设施、超市菜场等等。不过,他觉得上海还有一点缺憾:"我觉得上海是一个金融、贸易中心。怎么说呢?我觉得这个城市节奏有些快。人们没有一个很好的休闲的场所,比如说公园。就是说这个城市完全是现代化的。它没有供人们休憩的场所,缺少比较自然、不那么程式化的公园和场所。这种地方少一些。现有的那些公园首先是都很小。也没法体现出供大家静下心来、休闲的作用。"

以人为本,而非以GDP为本

这恰恰是问题所在,--北京理工大学教授胡星斗如是说。"目前城市管理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还没有以人为本。城市它很难说是个宜居的城市。我们城市的管理仍然是重在GDP,财政收入,城市要引入更多的资金,要建设更多的工厂,要建设更多的地标性建筑。并不是特别关注民生的问题。--当然也关注,但是相对于其它方面,民生可能就放在了次要的位置。"

胡星斗教授认为,城市化乃大势所趋,而超级大城市的数量增加也是积极现象,因为城市对资源的利用效率远高于农村,城市的财富聚集效应也极为显著。但中国的大城市,其发展的规模和质量,还远不能与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提并论。换言之,中国的城市,与"让生活更美好"这一目标还有相当的距离。

作者:苗子

责编:洪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