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小厕所,大问题

2006年3月10日

德国厕所组织最近在柏林的波茨坦广场举办了一次有趣的展览,标题为“你想遮住什么地方?” 从昨天开始35块展览宣传板被摆放到波茨坦广场上。画在宣传板上的人的某些部位被纸袋,石块或文件夹勉强挡了起来。是啊,想遮住什么呢?其实每个人都知道,是恐惧心理,害怕在公众场合被看穿的恐惧心理。

https://p.dw.com/p/8659
你想遮住什么地方?图像来源: picture-alliance / dpa/dpaweb

世界厕所组织发起者新加坡人杰克西姆对“不卫生的东西”有种偏爱。当他对人谈起粪便,下水道,厕所的时候,他的眼睛就开始发光了。“你瞧瞧,这个人做的根本就不对嘛!”他一面说一面指着一块宣传板:“这种向前弯下的姿势使内脏都挤到一起,这样就不可能把体内的宿便排空。”35块宣传板向人们传达了一种新的自我意识,在西姆的帮助下德国有关部门希望促进这种良性意识的发展。目前全球还有大约26亿人没有合适的厕所可用,这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有致命的后果,尤其是对发展中国家的老人,妇女和儿童。

关于厕所问题,德国也是问题重重: 必要的公共设施设计得很差,没人管理以及体现出男性社会的印记:女厕所因为太小而过分拥挤,而残疾人专用厕所非常少,其中大部分只是为坐轮椅的残疾人设计的。

西姆和他的德国同行们愿意正视这个问题。大家其实早就明白了,情况有多糟:在印度有7亿人只能露天解决他们的大小便问题,全球每天有6千名儿童死于一些可以避免的疾病,比如腹泻。众所周知,一个城市如果不具备完善的下水道工程,投资者是不会去那里投资的。西姆说:“人如果无法好好上厕所的话,也无法好好工作。”

可是这么重要的问题人们一直试图回避,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遇到的是说话的艺术问题。从很小开始,孩子们就被教导说,不可以说关于厕所这类不体面的事情。可是只有那些提及此事的人才能从中得到学习。西姆知道,如果手社会和文化的影响而把某些议题列为禁忌,那么事实也就说不了话了,甚至在某些时候,这还变成了一种大人用来吓唬孩子的话。比如说,我们可能经常听到这样的话语,“你要是不好好读书,以后就去扫厕所吧!”“大错特错!”西姆说道:“人们需要了解内部原理,需要经过培训的专业人员,使厕所得到完善的管理和维护。他们不叫厕所清洁工人,他们是厕所的管理者。”其次,对许多发展中国家来说,水就是生命,是建一间厕所还是开一口井?答案显而易见。另外还有面子问题,因为面子很多人对此选择缄口不言。

厕所问题同样是长时间被中国忽略的问题。中国人,尤其是中国农民一向羞于谈厕,不屑谈厕,不少人认为厕所就是个脏地方,祖祖辈辈就是这样过来的,他们舍得花三万五万、十万八万元盖楼房,却不愿花三四百元建一个卫生厕所。就算是有厕所,也十分简陋和脏乱。一个土坑两块砖,三尺土墙围四边,这是农村厕所的真实写照。夏天臭气冲天,冬天寒冷难耐。管理,打扫就更谈不上了。

城市里虽然有公共厕所,可是情况也是堪忧。特别是建在胡同里的公厕,常常是有人建没人管,缺水少电。更有甚者,厕内屎尿横流,蚊蝇肆虐,蛆虫满地,让人难以入内。随着中国大陆许多城市和风景旅游地区向外国的人开放,外汇收入是大幅增加了,同时“厕所问题”也成为了我们在自夸自傲同时又极为尴尬的一个话题。人们在回味大好河山美景之余,不免会联想到如厕之难及那不堪忍受的脏乱臭。而中国的公厕一般是不提供卫生纸和洗手液的,这也是外国人在中国觉得极为不便的一点。下面是国内外舆论对北京厕所的点睛之笔:

——“捂着鼻子进去,踮着脚尖出来。”

——“鼻子就是通往厕所的路。”指北京公厕臭气极大,仅凭鼻子就知道附近有厕所。

——某些港澳同胞和外国人因不习惯北京公厕无遮无挡,只好头朝里,臀部朝外,被戏称为“鸵鸟政策”。

——“你们中国的‘入口’工作是一流的,可惜‘出口’工作实在太差。”

——有外国旅游者早知道北京公厕无隔挡的门,从国内带一大方巾,上厕所时挂着当门帘。

——某旅游团女宾全部得了便秘,医生诊问,才知道全是因为害怕上厕所,外出不敢喝水所致。

当然情况也在慢慢好转,比如说,为了改变这种现象,也为了2008年的奥运会的顺利召开,北京市政府自2003年起每年投入8000万元改建和新建400座符合标准的公厕。高科技,新功能,绿色生态型的新型厕所也在北京接头陆续出现。

厕所也是一种文化,小小的厕所能反映出大问题,它从另一个方面折射出人民的生活水平和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