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巴赫剽窃了谁?

Hsien-Chih Yang2013年9月29日

直到18世纪,宗教音乐与非宗教音乐之间的界限并不明显,作曲家在谱写世俗乐曲时常谱入圣乐旋律,反之亦如此。

https://p.dw.com/p/19q1Q
图像来源: picture alliance/dpa

(德国之声中文网)作曲家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完成一部作品时,习惯在稿纸上签写S.D.G.三个大写字母,意思是:上帝的荣耀(Soli Deo Gloria)。刚完成的作品无论是圣诞节清唱剧也好,或替哪位伯爵夫人谱写的节日大合唱也罢,虔诚的基督徒巴赫都一视同仁地签写上这三个字母。对他来说,音乐是上帝的赏赐。巴赫的音乐根源于他对上帝的信仰,他的座右铭:音乐是礼敬上帝和使人欢乐的事务。

Soli Deo Gloria S.D.G.
巴赫手迹:上帝的荣耀图像来源: picture-alliance/akg-images

界线难分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世俗音乐和宗教音乐之间的界线果真是灵活而相通的:宗教音乐以一般音乐的发展趋势为导向,并一再沿用世俗音乐的表达方式;反之也是如此。现代人习以为常的世俗与宗教音乐的严格区分,始于18、19世纪。

因此科隆音乐及舞蹈高校(Kölner Hochschule für Musik und Tanz)宗教音乐史女讲师克劳斯(Beate Angelika Kraus)认为,在宗教音乐及世俗音乐间划分界限是很有问题的,她说:"音乐是人类表达艺术灵感的基本需求,其中当然包含个人观点和宗教意向。"

来自情歌的灵感

中世纪及文艺复兴时期的世俗及教堂音乐没有区别,当时的吟游诗人和教会唱诗班的唱法几无二致:教堂唱诗班将吟游诗人的情歌曲调,配上宗教性歌词,就成为一首唱诵对耶稣之爱的圣歌。

"克劳斯表示,这在当时是一种惯常做法:"如果一首世俗歌曲的词曲表达符合宗教需求,如:爱、喜悦及信心等,就有可能被换上宗教性歌词。"

Walther von der Vogelweide
中世纪德国著名吟游诗人瓦尔特图像来源: public domain

拒绝淫曲

但那时的教皇很反对这种圣俗不分的做法。于是各大主教借着召开"特伦托大公会议" (Tridentiner Konzil;是指罗马天主1563年间召开的反对教改运动的重要会议,以抗衡马丁路德提倡宗教改革带来的冲击。译注)的机会,也讨论有关宗教音乐的改革事宜。复调音乐遭到猛烈抨击,原因是复音会导致弥撒诗歌的歌词令人难以理解。大会尤其指责世俗音乐对宗教音乐施加的影响。教会领导层要求将所有靡靡之音逐出教堂。

根据传说,美茵茨的嘉禄主教(Bischof Carlo Borromeo)当即委托文艺复兴时期著名作曲家帕莱斯特里纳(Palestrina)谱写一套符合大公会议所有要求的弥撒圣乐。帕莱斯特里纳完成任务,并获得主教们的赞扬。不过其中一个"小瑕疵"逃过了主教们的严格审查:在"Muster-Messe"这首作品中,他谱入了具争议性的一首世俗歌曲的曲调。

全是剽窃

文艺复兴的"复兴"方法,是将组成乐曲的材料"回收",再由此基础上创造新的作品。这种"复兴"也盛行于巴洛克时期,但别具特征:帕莱斯特里纳的作品主要是"借用"其他作曲家的曲调,而巴洛克作曲家则是"回收"自己早期的作品。 

Deutschland Großbritannien Geschichte Musik Komponist Georg Friedrich Händel
巴洛克音乐大师-出生德国,后入籍英国的韩德尔图像来源: ullstein bild - AKG

克劳斯:"试想,作曲家在那个时代得谱写多少乐曲?为满足诸侯贵胄的要求,作曲家的创造力得多么旺盛?!一个成功的作品为什么不能再派上用场?"。所以在当时,作品的回收和再创作被普遍接受。

为了精简工作

作曲家如巴赫及韩德尔(Georg Friedrich Händel)也不例外,对他们来说,对自己作品的再加工,具有财务上以及节省工作时间的必要性:他们将自己的作品"回收"、再制作,以满足教堂礼拜仪式或教会唱诗班的广大需求。

伟大光辉的象征

19世纪中不同世代的研究巴赫的学者们,为了巴赫的"剽窃狂"而大伤脑筋,他们认为:巴赫为教堂作曲时"回收"世俗音乐,不符合他作为"德国伟大宗教音乐作曲家"的形象。 

而实用主义者巴赫从不认为他的做法有任何艺术或道德方面的矛盾,他"剽窃"自己的作品是认为作品杰出,也同时适合于教堂之用:例如定音鼓和小号,象徵着庄严和光辉,无论对世俗或圣神而言都是如此,都属于"上帝的荣耀"!

Flash-Galerie Johann Sebastian Bach
德国乐圣巴赫肖像

作者:Marita Berg   编译:杨家华

责编:谢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