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德国汉语教学路漫漫

转载或引用务请标明“德国之声”<br>本站网址:www.dw-world.de/chinese2004年10月5日

德国的中文热从80年代开始兴起。89年的时候出现了一个低潮。从90年代起,学中文的人又开始逐年增加。据莱比锡大学汉学系的乔惠芳女士介绍,莱比锡大学现在有大约250名学中文的学生,其中每年入学的新生大约50名,但坚持到最后毕业的就只剩下10名左右了。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半途而废呢?

https://p.dw.com/p/5eZ4
莱比锡大学汉语学生的书法作品图像来源: DW

由于不同的语言习惯和文化背景,德国人学汉语要比学英语,法语甚至俄语耗费更多的时间与精力。但是除此以外,德国汉语教学还存在着更深层次的问题。

师资力量不够是原因之一。不来梅汉堡街中学汉语教学负责人迪特尔—海尔布朗(Dieter Heilbronn)说:“如果没有汉语教师就不可能开设汉语课。但是没有汉语专业,不开设汉语课又不可能产生足够的汉语教师。这个问题已经困扰了我们20多年。”虽然德国已经有70多所中学开设了中文课程,但这些课程大部分是以兴趣小组的形式出现,一所几百人的中学里一般只有一两名老师教汉语,而且其中很多汉语教师都没有接受过专门的师范培训。

相对而言,德国大学的师资力量比中学雄厚很多。目前德国有大约20所大学开设了有关中国的专业。在这些专业任教的除了40多位教授,还有很多副教授和讲师。不过虽然有了老师,学汉语的学生却不断流失。理由很简单:学完了没出路。

如果说80年代的德国学生学中文是出于对中国语言文化的兴趣,那么90年代以后,更多人是出于对实际的考虑——找工作。目前德国有关中国的专业主要分为汉学和中国学两种。汉学研究的重点是中国的历史,文化和哲学,而中国学则更侧重于中国现代社会的政治与经济。洪堡大学汉学系教授夏腾(Prof. Dr. Klaus Kaden)说:“中国古代的哲学很少有年轻人感兴趣,大部分学生都是学习现代中国的情况,主要是经济情况。”

而美因茨大学应用语言文化学学院副教授顾安达(Prof. Dr. Andreas Guder)则表示:“虽然中国学是现在比较热门的一个专业,但现在提供这种专业的大学还很少。”他认为,德国大学汉语课程的设置亟待解决,在他看来,汉语更适合作为德国学生的副专业,“仅仅汉语水平比较高,但是在其他方面没有什么水平的德国人很难找到比较合适的工作,如果他们除了汉语以外还有一个其它的研究方向,比如经济或者法律等方面的,就不愁找到比较适合的工作了。”

科隆大学东亚研究中心的课程设置很符合顾安达心目中的理想模式。据科隆大学讲师姚红梅介绍,在科隆进修现代中国学,不仅要学习汉语以及有关中国近现代历史,政治和社会的内容,还需要选修经济或者法律课程。这个拥有三百多名学生的中心不仅是德国学中文学生最多的地方,而且每年能培养出几十名毕业生,他们的就业情况良好。

除了开设实用性专业,将学制分为学士与硕士两部分也是汉语教学的改革内容之一。传统德国大学一般不设置学士学位。学生们要读上至少五年才能获得硕士头衔。不过从本学期开始,波恩大学“亚洲学”系的学生可以从汉语,日语或蒙古语等亚洲语言中选择一种作为专业,学习三年后获得学士头衔毕业。美茵茨大学的应用语言文化学学院也将从明年开始,把传统学制分为学士和硕士两部分。这样,学生们在学习汉语之余,还可以腾出时间学习其他学科的内容。

改革带来了希望,但是如何解决改革带来的资金问题?如何在缩短学时的情况下保证教学质量?这些问题仍有待人们一一解决。德国汉语教学改革的路途仍很漫长。

(罗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