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德语媒体:一拖再拖的经济转型

文山 摘编
2017年2月17日

周五的德语报刊,注意到中国经济的负债率高得令人担心;而最新的一份民调,则让一些报刊开始讨论德中经济合作的机遇与风险。

https://p.dw.com/p/2Xn4X
China Herstellung von Kugelschreiberspitzen
钢铁行业去产能只是障眼法?图像来源: picture-alliance/Photoshot/C. Yang

(德国之声中文网) 瑞士《金融经济报》以"火上浇油的中国"为题,刊发评论指出,必不可少的经济改革拖了一年又一年,如今中国的增长建立在一个极其不稳定的基础之上。

"乐观主义者的时代再次到来了。摩根斯坦利的一份报告指出,中国将能够避开金融休克。一年前,人民币快速贬值让全世界都感受到了中国经济的寒意,而如今,批评的声音不见影踪。出口贸易态势良好,增长速度稳定,人民币近期甚至还有所升值。"

"但是,中国经济奇迹的根基却前所未有地脆弱。根据官方数字,私有领域的贷款发放量今年1月达到了历史最高位。由于中国的大银行都是国有银行,因此贷款量上升其实是北京意志的体现。根据瑞士银行的估算,2016年,中国经济的总负债率约为GDP的277%,而2015年的这个数字则还是254%。"

作者随后指出,目前新增的债务中有很大一部分都是地方政府发行的,目的是大举投资基础设施,而这些投资的实际效用,除了拉动GDP以外几乎没有。"为了实现政府制订的6.5%增长目标,中国当局不断地需要这种无意义的投资。而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案早已讨论多年,比如经济增长不应该继续靠加大投资,而是应该靠增加私人消费来拉动。但是,这一转型会导致增长减速,因此它被拖延多年。"

"去年,外界对北京政府削减过剩钢铁产能的做法表示赞赏。但根据一份独立调查,这不过是一个障眼法。关闭的只是那些已经停工的工厂,与此同时,新的工厂却还在开张。"

"乐观人士认为,新兴国家通常都会遇到的债务危机不会出现在中国。毕竟,中国的债务都是国内债,国家已经将中国人的私人储蓄调度到基建工程中,所以不会出现外资突然撤离的情况。但是90年代日本信贷泡沫破裂告诉我们,能导致债务危机的不只有外资撤离这一种情况。中国的过高债务必须削减。这虽然不一定会产生爆炸性效应,但是却能在几十年的时间跨度内拖慢经济发展。"

Deutschland KUKA Robotics
库卡等德国高科技企业被中国收购,让不少德国民众感到忧虑图像来源: picture alliance/dpa/Z. Jinqiao

最新一期的德国《经济周刊》则将目光投向了德中经贸关系。该杂志社委托德国民调机构Allensbach进行一项调研发现,67%的德国民众认为,德国政府应当保护德国企业免于被中资企业收购。此外,民调还发现,大部分德国民众都担心TTIP(跨大西洋自由贸易协定)将会导致美国企业在欧洲的影响力增大。

Allensbach的总经理Renate Köcher在《经济周刊》上就此以"对待自由贸易 德国人的各种态度"撰写客席评论,指出德国人虽然对本国经济前景充满信心,但是在面对中国竞争时,德国人却有点保护主义倾向。

"这类(对TTIP)的担忧,导致许多民众都希望能够从总体上抵御外来影响,尤其是在与美国、中国这样的经济大国合作时。德国民众了解中国对德国经济具有不断增强的重要性,也知道如果美国今后继续其封闭孤立的策略,中国对德国的重要性还会继续上升。这意味着机遇与风险。而许多德国民众更是主要关注其中的风险。26%的德国民众认为,增长中的中国经济主要意味着德国企业的出口机遇,但是同时也有46%的德国民众担心,中国经济增长意味着更为激烈的竞争,而这会对德国经济造成不利。此外,中国资本参股德国企业则引发广泛忧虑,因此有2/3的民众要求德国政府保护德国企业免于被中资收购--并不仅限于高科技以及安全相关领域。"

作者在文章末尾指出,德国是从市场开放中获益最多的国家,但是其民众却有支持闭关政策的倾向。"因此,有美国新政府引发的围绕贸易保护主义的争论,也意味着一个机遇:我们得以再次密集讨论全球自由贸易的意义。"

摘编自其他媒体的内容,不代表德国之声的立场或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