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德语媒体:相互挑衅,打的什么算盘?

文木(摘编)
2016年12月19日

《法兰克福汇报》关注到中美之间的你来我往,指出,这场博弈的关键是特朗普想要迈步多远。德广联一篇文章则将目光转向风头正劲的"大蒜热"。

https://p.dw.com/p/2UYC6
Symbolbild Beziehungen zwischen China und den USA
图像来源: picture-alliance/dpa/A. Burgi

(德国之声中文网)"2016年末,全球的局势是这个样子的:世界上最大的两个经济体美国和中国几乎每天都会你来我往地相互挑衅。"《法兰克福汇报》本周一(12月19日)发表的一篇文章这样开头写道。文章接着历数了中美之间的你来我往:候任总统特朗普与台湾总统蔡英通了电话,之后他公开对"一中"政策提出质疑,特朗普要求北京同意贸易"交易"。中国政府做出反击,表示台湾问题上不能做"交易",中国,这个全球最大的环境污染制造国还发出要终止气候协议的威胁。不久后,中国当局表示,将对美国汽车制造商通用汽车的垄断行为处以罚款,据称,这背后并未有政治用心。

Symbolbild Beziehungen zwischen China und den USA
图像来源: picture-alliance/dpa/A. Burgi

文章接着写道:"目前的高潮是,中国一艘船扣下了美国的无人潜航器,五角大楼要求中国归还。上个周六,中国做出妥协,同时向特朗普发出'贸易战'的警告。而对方,当然又是在推特上回应--偷走的无人潜航器我们不想要了,就让中国人留着吧!"

作者Hendrik Ankenbrand指出,中国认为,快速的经济发展是一种复兴:"毕竟,直到18世纪,有约一千年,中国都是全世界最富有、最强大和最富创新力的国家。"中国想要重新赢得从前的地位,对许多中国人来说理所当然。"反看美国,90年代的民调显示,50%的被调者都认为,中国是美国21世纪占主导地位最大的挑战。"

Kombobild Trump und Tsai Ing-wen
12月初,特朗普打破美国政界数十年惯例,接听台湾总统蔡英文的电话图像来源: Getty Images/T. Wright/A. Pon

题目为"美国对中国"(Amerika gegen China)指出,中国不会很快取代美国,在政治、军事、文化和经济上占据主导地位。美国经济总量依然要比中国高三分之二。如果世界上的高科技人才都去中国,而不是选择美国东西海岸的经济中心,美国超强的创新能力可能被削弱,但事实并非如此。美元仍然主导的地位不会受到威胁。虽然中国军队规模更大,不过军力却比不过美国军队。美国在发达国家的盟友数量是中国无法相比的:"因此,美国实际上没有什么理由对中国恐惧。

文章接着指出,问题是,特朗普到底想走的多远:"挑起北京的不满,让其更快减少对钢铁的补贴,对美国企业更加开放,是一回事。让中国感觉美国是其敌对面,是另外一回事。这会促使北京采取应对措施。这样的发展会给亚洲的稳定带来威胁。"

火起来的大蒜

德广联昨天(12月18日)发表的一篇文章关注到走高的大蒜价格。文章先是引出了一名52岁的上海菜市场商贩,她表示,她必须以每斤13元的价格卖出大蒜,因为买入的价格为每斤9元。文章写道:"这名菜商表示,现在是大蒜的收获季节,价格本应更为便宜。但事实却不是这样。她抱怨道:'电视里说,有钱的投机者囤积大蒜,并存储在冷却室。我们却补不到货物'。"

大蒜价高给全球各地的消费者、饭店和食品工业都带来影响。中国投资者却从中获利。从经济学上讲,大蒜就是一个自由交易、价格忽上忽下的原材料。上海投资公司亿丰企业集团原材料专家童鑫(音)表示:"它可以与铁矿石,煤炭或石油相比。所以,相对来说,少数几个大贸易商很容易能够对它的价格产生影响。"

文章指出,中国是世界最大的大蒜生产国,根据估计,全球各地卖出的5头蒜中,就有4头来自中国,全球的大蒜价格也因此会受到中国的影响。2016年,大蒜批发价格再次翻倍。原材料专家童鑫认为,这都是因为投资者对盈利的渴望:"市场现在以完全病态和扭曲的方式发展。比如,看到创新公司,投资者会说:这方面,我们未来两三年之内得不到盈利。他们转而会投资到有即时收效的项目。"

题目为"大蒜风潮劲吹而来"(Der große Knoblauch-Hype)的文章写道,投资者只需要大量购买蒜头,置放得当,价格上涨后再抛出。一年内利润翻倍。童鑫指出,虽然今年房地产价格疯狂上涨,不过明年秋天政府可能会给价格踩刹车。他认为,从股市移到房地产的资金现在正在寻找新方向,这就是大蒜。文章最后写道,价格要涨到什么时候人们难以预测,不过追溯历史:"2009年和2010年,大蒜价格曾经陡升。2011年春天泡沫破裂,几个月内,价格降了一半以上。"

 

摘编自其他媒体的内容,不代表德国之声的立场或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