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我只要轰动效应”

2006年4月5日

未入博物馆,就让你先高山仰止。这,是当代建筑设计师的追求。

https://p.dw.com/p/8CMc
Frank Gehry设计的西班牙哥根翰博物馆轰动一时图像来源: AP

参观博物馆,别光冲什么镇馆之宝而去。在门外端详端详,你就会注意到那别具一格的建筑:气势之恢宏,风格之精美,欣赏价值豪不逊色于馆内展品。正因为此,导游们决不容自己的旅行线上漏掉它们。从4月1日到25日,26座经典博物馆将以模型、草图和视频形式在杜塞尔多夫“北威州20世纪艺术展览”中亮相,其中,顶级建筑设计师如David Libeskind, Frank Gehry和Renzo Piano的杰作是展览的焦点。

轰动效应自何而来?看看他们的巧思吧:或如船只搁浅于河滩,或似铁皮卷巨人擎天,又或者鸵鸟般半蜷土里,更有甚者头顶着山坡般的自然景观。我行我素,这就是现代!在威廉时代、前威廉时代,设计师们对统治者权力的敬仰也许如滔滔江水,只是已奔腾而过。

对这种时代特征,艺术收藏总监阿明.茨维特教授的解释是:“必须承认,博物馆的博物功能退居了二线,人们专注于轰动效应,这也是顺应时代潮流。同样的原因,教堂建筑的地位被博物馆取而代之。”

他认为,博物馆建筑艺术在矛盾与冲突中发展起来,而这二十年来的剧变有着多方面的原因。首先,新的艺术建筑往往担负着重要的使命,那就是争取城市建筑的排名;其次是博物馆在21世纪的职能问题。

“它是研究所、档案馆、还是培训地?又该针对怎样的受众?过去一些年,不少地区或州“塑造”博物馆,目的不在集藏,而是创造一个富有吸引力的象征物。”教授介绍道。

这次参展的26座博物馆来自欧洲、亚洲、澳大利亚和美国,它们个个特立独行,却全逃不脱追求一个“轰动效应”。茨维特教授接着指出,“城市的标志建筑若能别具一格、令人惊艳,引来国际新闻机构的争相报道,那便是巨大的成功。比如西班牙的毕尔巴鄂效应。”

1997年秋天,Frank Gehry 为西班牙北部城市毕尔巴鄂设计的哥根翰博物馆堪称全球文化旅行的麦加。这股风潮甚至于刮到美国,使得当地建筑师对哥根翰风格效仿不迭。

在法国,著名设计师Jean Nouvel计划建立一座里程碑式的博物馆建筑。这座艾菲尔铁塔影中的建筑是奉献给“第一代艺术家”,非洲、大洋洲和美洲人民的,该博物馆将在数周内揭幕。

而Stephan Braunfels为慕尼黑设计的绘画陈列馆则以其强烈的现代感吸引了众人的视线。同旧的绘画陈列馆相比,它更强调功能性。茨维特教授评价说,“商店、存衣间、餐厅,这是当代博物馆起码的设施。而雕塑园景、休闲区、儿童玩具设施、儿童照看点也是今天必不可少的功能服务。社会发展,对博物馆的设计当然得在某种程度上有所反映。”

这次博物馆艺术展览的美中不足是,没能足够体现城市建筑和风景之间的联系。这阻碍了游者对某些不寻常的草图的理解,过于强调视觉上的“抢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