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治中毒的心灵 | 禁书选读 | DW | 03.12.2010

访问新版DW网页

尝鲜使用dw.com测试版。该版本仍在完善中,欢迎你提出宝贵意见!

  1. Inhalt
  2. Navigation
  3. Weitere Inhalte
  4. Metanavigation
  5. Suche
  6. Choose from 30 Languages

禁书选读

救治中毒的心灵

独立中文笔会2008年自由写作奖颁奖辞

Buchcover What kind of God von Zhou Qing

现实有时令最荒诞的文学望尘莫及。“病从口入”这句老话,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获得了全新的定义。一大群恐怖的辞汇,汹涌进中国人的日常生活,甚至蔓延到国外:污染食盐、敌敌畏泡菜、瘦肉精、激素蔬菜、避孕药催肥的鳝鱼甲鱼、纸板箱馅包子、毒奶粉、杀死宠物的猫、狗粮……中国食品污染问题,泛滥各地、祸患无穷且屡禁不止,而受害者经常是最柔弱无力的孩子。如果不是新西兰总理的直接介入,制造当年安徽“大头娃娃”、如今全国“结石宝宝”的三聚氰胺,仍然在中国二十多个著名品牌的奶粉中悄悄添加。而丑闻暴露以后,全世界的父母们,想到食品、玩具就谈中国变色,更让中国的经济腾飞蒙上“谎言腾飞”之名。一个人类见利忘义的恶劣标本。一种旣给别人下毒,又被别人下毒的恐怖回圈。污染食品的本质,正是被污染的心灵。我们动辄张扬自己“五千年文明”的古国,何以堕落到这种人性泯灭、为非作歹的地步?

周勍的长篇文学性报导《民以何食为天》,活生生揭示了这个现实的噩梦。某种意义上,透过最具体的人物、事件、时间和地点,这本书堪称一部挑战想象力的超现实主义作品。它直逼“现实”一词的底藴,犹如在卡夫卡笔下,芸芸生存着的小人物,构成一片茫茫人海,他们灰暗得甚至不会被外界留意。但正是他们,却不得不自己留意一件事:那就是“开门七件事”之首的那个“食”字,古往今来“民以食为天”里那个“食”字。“食”是一个入口、一个地基,从这里,我们步入了一个毒液四溢、却无从逃避的魍魉世界。用这本书,周勍写下的,不是我们吃什么,而是我们想什么?或什么也不想,干脆集体投入这场毁灭竞赛,丑陋的锦标正是麻木!每个人嘴里,至少咀嚼着三重毁灭。一、政治的:权力专制纵容下的官商勾结、贪赃枉法;二、道德的:物欲横流中被彻底背弃的人格和信义;三、人性的:文明标准的急速崩溃和野蛮底线的疯狂下滑。一个真正的提问是:当代中国正给人类带来什么?因为这质疑和反思的严峻,《民以何食为天》一出版,就获得了跨越东西方的读者的关注,从入围被誉为“报道文学诺贝尔奖”的国际尤利西斯报道文学奖、到获选最受日本家庭主妇关注的著作,以及遍及欧美亚洲媒体的频繁采访,终至迫使中国官方承认污染食品的部分事实,并法办了三鹿奶粉集团领导等实际操作者。周勍用一本纪实文学,突破了新闻封锁和法制残缺,承担起当代中国社会里新闻记者、社会公诉人、受害者辩护律师和伸张正义的法官等多重角色,而这一切,赋予一个词以最高荣誉:作家。

周勍主要以非虚构体裁写作。这是当代中文写作中一个重要而独特的文体。它的重要,首先在必须直面逼人的现实,那常常意味着“政治”这个令人厌倦害怕的辞汇。而它的独特,恰恰是突破了画在政治和文学行为间那条小心翼翼的边界,从调查第一手的材料起,就舔着现实血淋淋的刀刃。就是说,这些作家没有虚构的掩体可藏身,她/他们直接暴露在官方和读者双向的目光下,让人们用每一个句子的“实”,检测自己的诚实。这类写作的艰难和光荣也都在这里。当代中国历史的每个关键点上,我们都可以看到非虚构作家的身影:从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的《人妖之间》,到暴露改革二十年后农村贫苦状况的《中国农民调查》,再到二十一世纪追本溯源的《毛泽东:鲜为人知的故事》,以及其它为数众多的佳作,可以说,文化大革命结束三十余年以来,以渗透纪实文学中的生存苦难和顽强表述,当代中国知识分子已建立起一个独立思考、独立发言的传统。

在这个传统中,周勍的代表作《民以何食为天》占有着一个突出的位置。我们首先被作者对题材的敏感所吸引:从“吃”入手,由“口”及心,那使中国著名的美食传统腐烂发臭的,究竟是什么毒素?其次,我们为作者搜集材料的难度所震撼:周勍在两年多时间里,深入被列为国家机密的食品污染这个黑洞,冒着被黑社会和官员灭口的危险,一个个寻访当事者,一本本查找书面资料,用无数事实“说出”中国食品污染的真相。由此,这本书获得了一种冷静、甚至严酷的风格:它把中国官方“报吿文学”中常见的矫情渲染降低到最小,却诉诸客观的行文,经常越恐怖的事件,作者叙述得越平静,甚至仅引用数字,从而把事实本身的冲击力凸显到了极限。但这还不是它文学意识的全部,细心的读者,又能从全书六个精美的章节一窥其结构的奥秘。它们变换角度,用以下六个乐章组成了一部交响乐:食品污染现状、国际反应、多侧面多层次的问题调查、“瘦肉精”暴露的官僚腐败体系、恐惧和谎言制度下的人心污染、政治体制改革是食品安全的唯一保证。这部交响乐,紧扣主题:食品污染凸显出一座人性的废墟,扭曲的政治结构加恶性牟利正在唆使一场蓄谋犯罪,中国五光十色的经济神话下,人类良知面对着人性之“恶”发动的大规模战争。柏林“尤利西斯报道文学奖”的正确译名,本应是“尤利西斯报道文学艺术奖”,《民以何食为天》之为杰作正在于此:奠基于思想,完成于艺术。

《民以何食为天》只是周勍多年写作中一部著名作品。他的作品还包括《都市的诱惑——脱离户籍女性访谈録》、《走不出的圆圈》、《境外流亡》等,和以好几年对黄河三门峡水库环境破坏的调查为素材、正在写作中的新书。他这一本本著述,他多年来筹建民间“口述博物馆”的努力,其中贯穿的并非什么超前的学术理念,而是一种古往今来的侠义:敢于对权贵说“不”,敢于为弱者直言,敢于在一个被自私和冷漠大一统了的犬儒世界中,恪守人的纯正、文的真诚。他揭示给我们一种沉痛的诗意:救治中毒的躯体易,救治中毒的心灵难,但,难也必须救,因为那不是救治别人,恰恰是救治自己,救治的过程就是一个艺术家涤净灵魂的过程。这样的灵魂是施毒者的天敌,作为反证,前有给自己作品命名《焚书》、《藏书》并自杀于狱中的李贽,后有揭露车臣战争惨状而被谋害的俄罗斯记者作家(“尤利西斯报道文学艺术奖”首届一等奖得主)安娜·波丽特科夫斯卡娅,他们的遭遇足以傲视匍匐者的安乐。通过周勍的写作,我们看到一种精神不灭。

独立中文笔会颁发给周勍2008年度自由写作奖,就是为了通过他表彰这种精神。即使权力和金钱貌似劫持了整个世界,但只要有一支独立的笔,黑暗就会被戳破。人的高贵,仍然能找到自己安身立命的根基。

评委会

2009年1月27日

  • 日期 03.12.2010
  • 打印 打印此页
  • 固定链接 https://p.dw.com/p/QPLi
  • 日期 03.12.2010
  • 打印 打印此页
  • 固定链接 https://p.dw.com/p/QPL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