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乐百:高科技是成功的秘诀 | 经济 | DW | 21.07.2013

访问新版DW网页

尝鲜使用dw.com测试版。该版本仍在完善中,欢迎你提出宝贵意见!

  1. Inhalt
  2. Navigation
  3. Weitere Inhalte
  4. Metanavigation
  5. Suche
  6. Choose from 30 Languages

经济

施乐百:高科技是成功的秘诀

全球约有2700多家在业界以外默默无名但实力强大的冠军企业,其中有半数来自德国。施乐百公司便是其中之一。该企业是全球通风及驱动技术的领头羊。

(德国之声中文网)一切都始于一项发明。1897年埃米尔·齐尔(Emil Ziehl)开发了外转子马达,其电机轴固定,驱动机顺着外侧转动。因为此项发明,驱动机的转动方式出现了演进。

起初外界对这项发明一无所知。1910年齐尔在在柏林白湖成立了公司,并且制造传统的电动发动机。这些发动机被用于齐柏林飞船和汉莎航空的机组中。施乐百(Ziehl-Abegg)公司的新闻发言人格里尔(Rainer Grill)表示:"这不是装置在驱动器上,而是为控制面板和控制中心提供电力。"由于苏联红军在二战后将生产设备拆卸并运走,施乐百公司只得搬迁到巴登-符滕堡州的小城市金策尔绍(Künzelsau)另起炉灶。

1957年的大突破

在毫无退路的情况下,人们反而更义无反顾地勇于冒险尝试完全陌生的事物。1957年策尔家族找出了过去被尘封的发明,将外转子马达的技术运用在风扇扇叶上。这项突破性的技术日后成为施乐百公司的标准配备。今日的施乐百是全球知名的大型工业风机制造商。

Firma Ziehl-Abegg in Künzelsau

施乐百位于Bieringen的工厂

施乐百的经理和销售总监布罗梅(Thomas Brommer)在介绍风机的用途时表示:"人们会在大型平价超市外墙看到一个个白色大箱子,这是为了冷却之用。里面装设着施乐百制作的风机。"此外,风机也运用在铁道技术上,例如印度国铁使用的风机便是出自施乐百。

养出健康的牲口

谈到印度,当地超过一半以上的收成会在运送途中因缺乏冷藏系统而腐坏。不仅是作为冷藏用途,施乐百风机也被运用在农业中,为农舍通风。布罗梅表示,良好的通风能使禽类和牲口生活的更健康。牛只甚至能生产更多的牛奶,为农人创造更多利润。

Firma Ziehl-Abegg in Künzelsau

员工对产品的品质把关

布罗梅称,由于风机在工业各领域的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风机技术的成长在过去几年间比一般的机械工程高出2%。而且风机的运用领域越来越广泛,风力发电便是一例。"我们制造的不是大型扇叶,但一台风力发电机最高可以内建7台风机,让零部件冷却并增进功率。"

产品的可靠性起着关键性作用。因为若离岸风力发电机的其中一个风机出现故障,整个系统便受到影响。在海中进行修缮是个庞大麻烦的工程。布罗梅说:"装设了我们的产品后,机械便能顺利运转。这是我们的自我要求。"他进一步补充道,一台施乐百的风机一般可以用上40年,往往超越装载它的机体本身的寿命。

向猫头鹰学习

Firma Ziehl-Abegg in Künzelsau

利用仿生科技制造风机以减少噪声

该公司的高品质以及领先的技术都要归功于充满热忱的员工。布罗梅表示,施乐百公司着重于生产和研究。超过3000名工作人员中,有300人负责研发。施乐百投入7%的年营业额在研发中。通过公司内部的研究和革新,老产品能不断获得改进,新产品也应运而生。这是齐尔家族的经营理念:不通过收购拓展事业,而是以自身的力量成长。"我们给予员工许多自由,他们能自己作决定,自行研发创新,进行技术的沿革。"

2006年,施乐百的工程师采用仿生学,自猫头鹰的身上取得灵感,将风机的噪声减小。布罗梅解释说:"猫头鹰在夜里狩猎,飞行时非常安静。我们发现,猫头鹰翅膀尾段的构造有助于减少飞行时的噪音。我们将这项发现运用到公司的产品中。"

驱动技术的新里程碑

并非所有试验都能获得成功。但作为未上市的家族企业,施乐百公司能潇洒地面对失败。而当该公司对一项技术极具把握时,他们也拥有足够的财力投资长期的研发工作,直到这项技术得以问世。最好的例子是巴士的电动轮毂电机,这项技术直接将发动机装入车轮中。布罗梅说,这是巴士制造技术的重要革新。

Firma Ziehl-Abegg in Künzelsau

内建驱动机的轮胎

荷兰和瑞典多年来都使用施乐百的发动机。施乐百的新闻发言人格里尔表示:"电动发动机能减少90%的交通噪音。若和我们的瑞典客户一样采用水力为巴士发电,便完全不会排放二氧化碳。" 布罗梅估计,在未来的5至10年内,德国的巴士业也会采用此电动轮毂电机,如此一来施乐百的营业额将快速成长一倍。为了因应业务的扩张,施乐百已经在总部附近增设了总值2400万欧元的新厂房,今年年底便会落成。预计在10年内将增加1400名员工。

作者:Zhang Danhong 编译:张筠青

责编:叶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