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强访港风波:折射两地政治文化差异 | 德国之声 来自德国 介绍德国 | DW | 31.08.2011

访问新版DW网页

尝鲜使用dw.com测试版。该版本仍在完善中,欢迎你提出宝贵意见!

  1. Inhalt
  2. Navigation
  3. Weitere Inhalte
  4. Metanavigation
  5. Suche
  6. Choose from 30 Languages

政治

李克强访港风波:折射两地政治文化差异

中国副总理李克强访问香港引起了相当大的一场风波。仔细分析这场风波却可发现,这实在是源于大陆和香港两地完全不同的政治文化。只要两地的政治文化无法接近,不但这样的事情显得十分正常,而且今后还会继续发生这样的尴尬之事。

李克强访港期间的抗议活动

李克强访港期间的抗议活动

保安严密与公民权利发生冲突

风波起源于李克强访港期间的保安措施过于严密。本来,李克强此次访港既是他担任总理前的热身之旅,同时也借给香港送大礼的机会,既让香港社会感受到来自北京的温暖,也能适度左右明年上半年的香港特首选举。

然而,李克强和北京的这一切善意,似乎都被其保安措施的过于严密而冲得烟消云散。李克强抵港前,北京公安部副部长亲自坐镇香港指挥,力保对李克强的保安措施万无一失。在这种情况下,香港特区政府和香港警方自然听命从事。

北京的这一思维,在中国大陆是十分正常的现象,然而放到国际社会的自由氛围下,就未见得是正常的了。首先,作为国家领导人,应得到严密保安,这无可非议;但在保安严密的情况下,一个自由世界的领导人也应该和必须有与民众近距离接触的机会。这几天,香港互联网上流传着一个1982年当时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访港时的视频,其中当撒切尔夫人走进香港屋村与居民近距离接触时,有一个香港师奶甚至还将手在撒切尔夫人脸上摸了一下,然后脸上露出满足、天真的笑容。

这一切在李克强此次的访港行程中则完全不见踪影。李克强所到之处不但戒备森严,而且示威抗议人群被阻隔在很远的地方。在这样的保安措施下,作为国家领导人的李克强,丝毫感受不到香港作为公民社会的多元性。更有甚者,当李克强前往香港大学演讲时,香港警方不但出动大批警员进入校园,而且还将抗议示威的学生关进小房间。

李克强离开香港之后,这一切称为过去一周港大师生和香港社会各界质疑的焦点。港大校长徐立之明确承担个人责任;也有港大师生表示,在港英时代,警察进入校园必须得到学校的同意。因此,香港的立法会、舆论为此闹得沸沸扬扬,甚至香港警队首脑还为此而接受听证会质询。

经济主导论:北京是否很委屈?

这一切在北京看来自然十分不可理解。北京甚至还觉得很委屈:国家领导人亲自到香港送大礼,港人为什么还不领情?至于为李克强操办此事的北京官员可能更是觉得委屈;对李克强本人来说,此次风波可能成为其对手手中的另一个把柄,因此也十分重大。

但这恰恰是北京多年来犯的一个严重错误,即经济主导论。无论是2003年7月香港五十万人上街游行之后,还是此次李克强亲自到港奉送大礼,北京始终认为,香港市民只要通过大礼感受到了北京中央政府对香港的善意,因此自然就会充满感激。甚至过去若干年在台湾问题上,北京也犯了类似的错误。北京对台湾的种种经济礼遇,并没有换来台湾民众放弃其主体性的诉求。

如果说,台湾民众既欢迎北京的经济礼遇同时也坚持其主体性,那么对香港市民来说,欢迎北京中央政府的经济大礼,并不等于放弃香港的核心价值观。而无论是台湾还是香港民众的这一特性,又并不等于说他们对北京的经济礼遇不知恩图报。然而,这一看似简单的道理,对北京来说似乎又显得过于艰生。

当然,当我们谈北京的时候,并不是指某一个或几个北京的官员,而是指这个政治机器。作为个人,中国大陆的许多官员不但教育程度高,而且还思想开放、视野广阔。然而,作为一个政治机器,北京的体制又显得那样的教条、僵化并与时代和现代文明脱节。这里十分吊诡的是,虽然作为个体的中国大陆官员私下大都开明、开放,但众多开明官员组成的一个集体,却又是那样的落后和与现代文明脱节。这就是今天北京面临的体制性问题。

从这个角度说,作为文革后北大首届法律毕业生的李克强,多少会有些现代意识和公开技巧。然而,即便李克强愿意与香港学生近距离接触,北京的国家机器也不会让他这样做;或者说,即便李克强周围的人让他这样做了,那么他回到北京后,也会受到其政敌或对手的攻击。

大陆和香港的不同政治文化如何对接?尤其是北京如何适应香港的多元、开放的政治文化,这是"一国两制"下一个无法绕开的问题。

作者:李崇光(香港的中国问题分析员)

责编:谢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