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中国的制度竞争 | 媒体看中国 | DW | 20.05.2011

访问新版DW网页

尝鲜使用dw.com测试版。该版本仍在完善中,欢迎你提出宝贵意见!

  1. Inhalt
  2. Navigation
  3. Weitere Inhalte
  4. Metanavigation
  5. Suche
  6. Choose from 30 Languages

媒体看中国

来自中国的制度竞争

德国政治学家曲恩认为,从当前世界的发展趋势中,可以看出民主制在21世纪的前景,趋势之一就是以中国为代表的专制下的成功发展,形成了与西方民主制的竞争,迫使“民主问题”“重新回到世界政治论争的核心”。

1989年学生树立在天安门广场的民主女神像

1989年学生树立在天安门广场的民主女神像

《每日镜报》(5月17日)刊登柏林社会科学中心跨国冲突和国际制度系主任米夏埃尔曲恩教授(Michael Zürn)的文章,题为被磨碎的民主。作者所分析的一个发展趋势是以中国为代表的亚洲模式对西方民主制的冲击。

该文写道:第二个与民主相关的发展是:最迟从金融危机以来,面对来自西方的自由民主,一个以中国为代表的政治制度的竞争者成长起来。较之末期的现实社会主义,它有两个特点:一是大不相同,二是卓有成效。之所以不同,是因为它在经济上充分地发挥市场活力,而没有与自由民主的机制相连,从而对市场和民主似乎不可分离的联系提出怀疑;它卓有成效,因为在中国和新加坡这样的国家,实行威权统治的精英不能轻易被指责为自私自利的暴君并且被赶下台,其政策含有明显的公共福利成分,并且取得可观的成就。

作者指出:中国在最近15年里,从绝对贫困中被解救出来的人数,超过了全欧洲在整个20世纪的相应数字。

与这种发展相应的是,中国领导人表现出新的自信。他们不久前在每次出国访问时都还强调,要向西方学习,现在则改变了说法,强调互相学习的必要性。可是,中国人的新自信并不稳定。北非的起义浪潮表明,当人们获得一定的物质富裕之后,个人自由和自主自决的准则力量也就会继续发挥效应。中国政府相应地也对北非的发展表现出极大的敏感,对本国的反对派加剧了打压。

作者还写道:尽管如此,中国、新加坡和一些其它亚洲国家表明,虽然掌权者没有被置于民主监督之下,个人权利也得不到保障,至少在几十年内一个所谓的共同利益是可以得到发展进步的,这就尤其让1989年之后所代表的自由民主是唯一选择的观念受到破坏。

在1989年之后,对于民主的狂热追求并非仅仅来源于个人自决的规范逻辑,而且也来源于实证的推测,即共同利益和福利长期而言只有在自由民主的框架下才能增加得最好。如果现在中国被视作至少在西方世界之外另一种政治制度的选择的话,那么什么是正确的政治制度这个问题又重新回到世界政治的议事日程上来了。

另一种统治依据

作者认为,这种与西方民主不同的发展显示,自治、共同体的自我价值感、以及技术官僚治国的富有成效的政策结果成为合法性基础

作者指出:结果可能会出现一个局面,西方式的日益缺乏民主的自由主义模式与亚洲式的非民主的威权统治两者同时作为主要的合法化模式相互对立,民主原则在它们之间被磨碎。

所以,21世纪民主执政的前景也就让人产生矛盾的心理:关于合理的统治依据的问题变得越来越重要,不言而喻这也是民主所关注的,对于这个问题,纯粹的自由民主式回答可能会失去说服力,所以,必须重新予以论证并且在运行机制上予以审慎考量。

编译:林泉

责编:雨涵

(以上内容摘自德语媒体,不代表德国之声观点)

相关音频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