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德学院发起戏剧项目“大墙倒塌之后” | 文化经纬 | DW | 24.05.2009

访问新版DW网页

尝鲜使用dw.com测试版。该版本仍在完善中,欢迎你提出宝贵意见!

  1. Inhalt
  2. Navigation
  3. Weitere Inhalte
  4. Metanavigation
  5. Suche
  6. Choose from 30 Languages

文化

歌德学院发起戏剧项目“大墙倒塌之后”

在柏林墙倒塌20年之后,歌德学院以"大墙倒塌之后"为题,发起了一个欧洲范围内的戏剧项目。不同国家、不同年龄阶层的作者们都参与到了其中。他们的戏剧不是写柏林墙倒塌这一系列事件,而是写他们所处的社会在此后20年的现状。这些戏剧将在剧作者所在的国家上演,最后选择其中个别剧目在德国演出。现在一些参加该项目的作者来到了柏林,对这个项目进行推介。

今年是柏林墙倒塌20周年

今年是柏林墙倒塌20周年

柏林墙倒塌后20年后,德国人对这一事件的思考角度还往往局限于德国本身。人们很容易忽略掉1989年的那一系列事件对整个欧洲所产生的影响。在"柏林墙倒塌"这个词条下,谁会想到摩尔多瓦这么一个国家?剧作家尼克蕾塔·埃辛纳库就来自那里。1989年的时候,她刚11岁。今天她无比失望地看到,在她的国家里,人们曾经渴望的自由却演化成了一柄双刃剑:"我们有自由了,但这样自由却不是积极意义上的自由。每个人都想,现在他可以做他想做的事了,自由于是引发了一轮暴力浪潮。"

此外对剧作家和戏剧工作人员而言,自由是受到限制的:戏剧领域受到国家的控制,而尼克蕾塔·埃辛纳库必须更改她戏剧中的一个标题"日,欧-罗-巴"。这无法通过文化部的官员们那一关,但他们并没有给出理由。而更令她遗憾的是其国内的艺术家们的麻木:"我想这是个问题:他们本该起到更大的作用,但事实并不是这样。他们对社会上和政治生活里所发生的事情不愿作出任何反应!"

正是因为有这样的冷漠,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她的新剧作在歌德学院的帮助下在首都基希讷乌的一家画廊里预演时,只吸引了很少的观众。埃辛库纳的同事、来自罗马尼亚的特奥多拉·黑尔格勒格尤那边的状况也未必比她的好:"1998年时,我组织了一个独立剧团。我们根本不赚钱!但这是我表明立场态度的方式,是作为一个公民对这个体制提出的反抗。"

但改变现实的机会有多大,这在她的剧团的名字中已经有所体现:"不存在的戏院"。尽管如此,一直以来,黑尔格勒格尤都有一个忠实而年轻的观众群体,即使她对罗马尼亚社会的视角比较苛刻。她说,1989年的剧变带来了汽车、可口可乐和纯正的咖啡:"当然也有意大利的萨拉米香肠!这对我们曾一直都是个问题!1989年以后,我们终于有萨拉米香肠可以吃了!"

但随着巨变的突然发生,这个社会显然有点不知所措:"很多人当然在想,一夜之间一切都和过去不一样了,但事实并不是这样的!人们对于社会未能走向文明表现出巨大的失望!我们今天所拥有的,不是文明,而是腐败、谎言和滥用职权这样的混乱局面。"

那么在自由早就得到保障的北欧和西欧,又是怎样一番状况呢?柏林墙的倒塌改变了什么?来自丹麦的克里斯蒂安·罗里克说,乍一看并没有改变什么,但人们必须更仔细地去看:"在柏林墙倒塌的时候,我们曾梦想这个世界会成为一个整体,而我们丹麦人一直认为,我们应该去帮助贫苦的人。但随着所有边界的消失,我们开始恐惧:这会改变我们的文化吗?这是否真的是我们想要的?"

克里斯蒂安·罗里克认为,随着柏林墙的倒塌,很可能使丹麦人的思想心态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我们曾认为我们以开放著称。但现在我们发现,我们只是一个狭隘的不喜欢外来影响的小民族。"

他对这种新的排外情绪的理解也反映到了他在哥本哈根皇家剧院上演的戏剧中。一共有来自15个国家的19名剧作家参加了歌德学院的这个戏剧项目。11月份将有一批经过挑选的剧目在德国上演。人们希望,这将给诸如来自摩尔多瓦的尼克蕾塔·埃辛纳库这类,在本国很难引起社会反响的批判剧作家们一个展示的舞台。

作者:Aya Bach/赵翀

责编:石涛

D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