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兰克福书展看印度如何走出异国情调 | 文化经纬 | DW | 03.10.2006

访问新版DW网页

尝鲜使用dw.com测试版。该版本仍在完善中,欢迎你提出宝贵意见!

  1. Inhalt
  2. Navigation
  3. Weitere Inhalte
  4. Metanavigation
  5. Suche
  6. Choose from 30 Languages

文化

法兰克福书展看印度如何走出异国情调

在10月4日至8日举办的法兰克福书展上,印度是今年的主宾国。这是继1986年后印度第二次成为这个大书展的主要客家。从那以来,世界的印度观有了巨变,但局限在经济的重要性上。在文学上,西方人读印度文学还是从异国情调出发,一知半解。德国之声印度广播组负责人为此撰文如下。2009年中国将成为法兰克福的主宾国,也可从中有所借鉴。法兰克福经常被视为一国文学走向世界的重要途径。

印度人也读德国报刊

印度人也读德国报刊

与20年前相比,印度作家今天在国际上至少给人以一定的印象:许多人至少听到过维克拉姆.赛特,阿隆达梯.洛伊或者萨尔曼.鲁施迪的名字,甚至还略有涉猎。然而这不见得就是“那个”印度文学。因为,所有这些国际驰名的作家有一个共同点:他们是用英语写作,而不是20多种地方文学语言中的哪一种写的。

慕尼黑印度学学者依拉.沙尔玛去德国书店看了看,调查那里给顾客提供的印度文学是哪些。她说:“人们眼里的印度文学主要是那些用英语写作的作家的文学。地方文学完全被排除了。印度文学也被视为在印度发生的故事。也就是说,有许多男女作家走到了人们的桌上,他们实际上不是印度人,他们只是写以印度为背景的旅游性质的或者华丽漂浮的小说。”

正是所谓的“印度背景”,依拉.沙尔玛认为,正是这种东西令人心驰神往的异域情调使许多读者在书店里决定购买这些书,“印度可惜至今仍被德国读者视为‘异国风情’的来源地。它被扔进了一个地理熔炉里,阿拉伯文学也被扔进了那个熔炉。我把它称为‘一千零一夜熔炉’。”

据沙尔玛观察,出版社也经常把印度书籍搞得充满“异国情调”,“一个例子是萨尔曼.鲁施迪的‘半夜孩子’,现在这本书以泰姬陵为封面进了书店。这就相当于拿新天鹅堡做君特.格拉斯书的封面。这跟书的内容毫无关系,但这就是能吸引读者的眼球,至少出版社是这样认为的!”

印度地方文学在西方出版当然面临一个大问题:专业的翻译太少了。多半是懂那些语言的大学教师把印第语和孟加拉语的文学作品译成德语。然而,他们却经常缺乏对德国图书市场的契合。沙尔玛说:“德国人爱读长篇小说。这是这里卖得最多的文学种类。在印度有许多短篇小说作家,有非常多的诗人。学者们当然喜欢把出色的短篇小说和诗歌编成集子,以便保存。但是没人读这些文学种类!有时就得把自己的理想扔到船外去,想得实际一些-即使是学者!”

尽管有上述种种问题,法兰克福书展能够提供足够的机会,让人们重新审核那种陈腐的印度观,并把它扔到船舷外去。这次,将有几十名印度作家在法兰克福朗读他们的作品,参加讨论。这样一定能为把印度从异国情调的角落里搭救出来作出贡献。

德国之声版权所有
http://www.dw-world.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