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波伏娃诞辰100周年

2008年1月8日

明天(1月9日)是法国著名存在主义作家、女权运动创始人之一西蒙.德.波伏娃诞辰100周年纪念。她在其最重要的作品《第二性》中提出,妇女想获得真正的解放就必须先获得自由选择生育的权力,并向中性化过渡。这部作品被看作是60年代以来女权运动的“圣经”。

https://p.dw.com/p/CmY0
西蒙.德.波伏娃图像来源: dpa

女性的弱势地位不是基因决定的,也不是上帝的旨意,这是文化和社会造成的。文化和社会决定了男女的社会性别和行为方式。如果一位女性决定归属于婚姻和家庭,那么她就自觉地掉入一个陷阱:因为她自然而然地就要扮演起家庭妇女的角色。

波伏娃在她长达900页的著作《第二性》中提出女性独立的主张,令她在世界上享有盛誉。这本书面世之后不久就被梵蒂冈列入禁读书目,但是这并不能削减《第二性》的价值与成就。

Jean-Paul Sartre und Simone de Beauvoir
波伏娃和萨特图像来源: dpa - Bildfunk

波伏娃不愿意陷入她自己在书中描写的“陷阱”。这位出身于小资产阶级家庭,个性独立的女性,同存在主义大师萨特相识之后成为共同生活的伴侣,但是两人终生都没有办理结婚手续。她和萨特没有同居过,并相互尊重对方与其他“爱人”的性关系。萨特去世后,波伏娃写下《永别的仪式》,回忆她同萨特共同度过的最后日子。波伏娃去世后,和萨特合葬在巴黎蒙帕纳斯公墓。

这位提出自由观点的女权主义者,自己却陷入一段三角恋之中痛苦不已。波伏娃在爱萨特的同时,还爱恋着美国作家艾格林。后来她在个人传记中描述了自己的苦闷:“我所体会到的是一种精神折磨,它远远超越了单纯的嫉妒感。”

1986年4月14日,波伏娃在巴黎去世。她的作品如今多被看作为女权主义运动的代表作。而她的个人生活、私人书信,以及她在青年时期所肩负的知识分子角色近些年来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好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