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滥杀案件及其效尤现象

Kersten Knipp2016年7月26日

爆炸、枪击——造成人员伤亡的恶性案件越来越频繁。专家指出,引起媒体轰动的重大凶杀事件,往往会引发一些人效仿的冲动。

https://p.dw.com/p/1JVzi
Symbolbild Waffe Waffengesetz USA Ausweitung
图像来源: picture alliance/dpa

(德国之声中文网)慕尼黑枪杀案发生在七月22日,也正是挪威极右分子布莱维克枪杀77名无辜生命五周年的纪念日。在慕尼黑枪杀九人的阿里·大卫·S是不是要刻意效仿布莱维克呢?这种可能性目前至少无法排除。

可以肯定的是,滥杀无辜的枪杀案往往会产生模仿效应。来自美国的统计数据比较能说明这一点:这里平均十二天就发生一起至少造成四人死亡的滥杀案件,而平均每32天就会发生一起校园滥杀事件。

亚利桑那大学数学家谢丽·托维斯(Sherry Towers)希望通过研究发现,这些滥杀案件是否相互有关联,尤其希望了解滥杀事件是否会引起模仿效应。

托维斯对468起滥杀事件展开了研究。这些案件发生在2005年2月至2013年1月,案发地点遍布美国全境。

可怕的连锁反应

托维斯对上述案件展开的研究分析显示:"我们发现有明显证据显示,造成至少四人死亡的枪杀案往往是受此前不久类似案件的启发而发生的。"滥杀案发生后的13天内发生类似案件的危险最大,这一时段内发生滥杀案的可能性要比平时高出22%。

Deutschland Berichterstattung Presse zum Amoklauf in München
滥杀案总会引起媒体的关注图像来源: Getty Images/J. Koch

托维斯指出,滥杀案是否会发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案犯是否可以获得相应的武器。她表示,在美国,青少年遭枪杀的危险要比其他工业国家高出五倍。0到14岁死于枪杀案的受害者当中87%是美国人。

相对于媒体报道产生的影响力而言,心理疾病对发生滥杀案的影响要小得多。媒体对滥杀案的报道往往会有意或无意地引发青少年的效仿欲望。

托维斯写道:"这种思想模式的相互传染并不是没有可能的。"大众媒体对自杀事件进行报道后,情绪不稳定的青少年也会萌发自杀的念头。事实证明,对杀人或自杀事件进行报道之后,相应案件的数量就会增加。

图像的威力

美国人类学及社会学专家劳伦·科尔曼(Loren Coleman)也认为媒体的责任非同小可。他认为,媒体对滥杀事件进行报道时遣词造句必须格外小心。科尔曼在其有关模仿效应的专著中写道,媒体报道中不应使用枪杀事件以"成功告终"或者自杀企图最终"失败"之类的词语。此外,还应避免将案犯描绘成"邻家普通男孩"或"独来独往的怪人"形象。

普林斯顿大学社会学家泽内布·图夫科奇(Zeynep Tufukci)指出画面的威力不容小觑:全副武装的杀人狂会给人造成一种不可一世的印象,因此也就会激发一些人的模仿欲望。因此,图夫科奇认为,媒体在处理滥杀案画面时一定慎之又慎,同时也不应轻易报道案犯的姓名。因为对案犯姓名进行报道后,此人会获取一定程度的"知名度",而这种"知名度"往往正是一些潜在效仿者所期望的。

Deutschland Hausdurchsuchung in München
警方在慕尼黑滥杀案疑凶家取证图像来源: picture-alliance/dpa/T. Hase

对案犯的身份认同

相比之下,德国对滥杀事件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2002年四月,埃尔富特中学生罗伯特·施泰因豪泽(Robert Steinhaeuser) 制造校园枪击案,杀死16人然后自杀身亡。此后,德国才开始对这类事件展开研究。

德国吉森市法学家及刑事专家布丽塔·巴嫩贝格(Britta Bannenberg)认为,一个人要做出制造滥杀血案的决定往往需要几个月的时间。这段时间案犯主要会在电脑前度过,他会仔细研究他要模仿的偶像,也会为自己的行为找到借口。

这些人会写日记,他们会在日记里编造想象中的故事,故事中会描写案件经过,持有何种真假枪支,他们会撰写告别信,甚至会设想案发时他们会穿什么样的衣服。

巴嫩贝格说:"他们会不断阅读有关案犯的资料,观看相关的纪录片和影像资料。也会玩相应的电脑游戏,以便想象自己如何制造滥杀事件。"

巴嫩贝格说,对于那些希望模仿滥杀事件的人来说,媒体是不可或缺的信息来源,通过媒体他们可以获取各类滥杀事件的信息。"媒体的角色非常重要,因为媒体能够让潜在模仿者找到效仿的对象。那些复仇者的形象往往会引起共鸣,从而引起效仿。"

案犯的性格分裂和人格缺陷

心理学家霍夫曼(Jens Hoffmann)在其研究报告"滥杀 - 一个旧现象的新观察"中写道,对于那些滥杀案令人毛骨悚然的画面而言,了解这些案件的背景更为重要。

他建议应当对滥杀案件开展实事求是的报道。"对于像施泰因豪泽这样的年轻案犯来说,既不应将他妖魔化,更不应把他描绘成无辜者,而是应当全面展示他性格分裂和软弱的一面。这样一来,这类年轻滥杀者的偶像意义就会大打折扣。"

使用我们的App,阅读文章更方便!给yingyong@dingyue.info发送一封空白电子邮件就能得到软件和相关信息!

阅读每日时事通讯,天下大事一览无余!给xinwen@dingyue.info发送一封空白电子邮件就能完成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