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农村娃的北京大学梦 | 文化经纬 | DW | 14.06.2014

访问新版DW网页

尝鲜使用dw.com测试版。该版本仍在完善中,欢迎你提出宝贵意见!

  1. Inhalt
  2. Navigation
  3. Weitere Inhalte
  4. Metanavigation
  5. Suche
  6. Choose from 30 Languages

文化

甘肃农村娃的北京大学梦

中国严重的贫富差距也体现在教育方面。中产阶级家庭的孩子从幼儿园开始就誓言“不输在起跑线”的同时,在农村生活的孩子却有着截然不同的命运。

(德国之声中文网)这里是距离甘肃兰州市200公里,会宁县山区里的一座乡村学校。在光秃秃的水泥墙搭建起的教室里,4年级的小同学正在练习阅读。他们坐在破烂简陋的木椅上,教室前面除了一块黑板和粉笔以外,就什么也没有了。

尽管如此,孩子们的学习热情还是非常高涨,他们雄心勃勃。今年10岁的刘绍元(音)最大的梦想就是去远方的北京上大学。他说:"我喜欢数学,因为数学容易。我以后想成为一名老师,培养更多的学生。"

"不会开关电脑"的孩子们

但是,绍元去北京上大学的可能性不大。在过去几年中,中国各地名牌大学农村学生的比例大幅下降。一些学校的农村学生比例甚至已经低于15%。像绍元这样的农村学生无法和其他人一起竞争获得在城里上大学的机会。他生活的村庄位于山坡和田野之间的一条小路尽头。刘校长说,对于城里人来说司空见惯的事情,在农村孩子眼里就是另外一个世界,比如说互联网。"我们的学生连怎么开关电脑都不会,村里所有人家里基本上都没有电脑。"

China einheitliche Hochschulaufnahmeprüfung Gaokao

在拼爹拼钱的时代,高考的光环逐渐暗去

这其中包括王霞霞一家。今年34岁的她正在切菜做饭。他和丈夫、4个孩子以及父母一起住在一座砖瓦房里。红砖垒起的土炕占据了起居室里的大部分空间。家里有20只羊,另外还种了点玉米和蔬菜。他们每年的收入大约为4000元人民币。全家改善生活的希望都寄托在孩子们身上。

王霞霞说:"我希望所有的儿子们都能上大学,这是我最大的愿望,就是害怕孩子们办不到。"

只能靠自己

王霞霞没办法在学习上助孩子们一臂之力。她除了自己的名字以外,什么字都不会写。大城市的家长们从孩子还小时就花大把大把的钱让他们上各种补习班的同时,农村的孩子们只能靠自己。政府的支持也非常有限。政府为一名北京市小学生支付的补贴比农村地区高出4倍。

刘校长说:"这些孩子们特别不容易,他们必须比城里的孩子下更多的苦功。"而且,许多这些农村的孩子们都无法在家长的陪伴下长大。他们的家长大多都跑到大城市里打工。他们经常每年只回家一次。

学校操场的喇叭里响起了广播体操的音乐,做完操后,刘老师就开始为50名学生准备中午饭。菜谱常是米粥,蔬菜和鸡蛋。政府为每个孩子的午饭提供大约3元的补贴,目的是改善贫困山区儿童的膳食营养。一个非政府组织的创办者浩浩也在这里帮忙。

他说:"山区的孩子主要是没钱上学。我们会为他们提供一些资金上的支持,也会帮助安排志愿老师。因为农村的老师视野有限。通过志愿老师,我们希望孩子们学到一些他们平时学不到的知识。"

孩子们的进步

Schule China Unterricht

城里孩子的教育条件更好,上大学的机会更多

比如说普通话。山区里的孩子和老师们常常只会说当地的方言。跟浩浩一起,孩子们可以学习普通话。另外他还带来了很多供孩子们玩的皮球。他也会帮学生补习英语,并开设暑期学习班,好让学生们在暑假期间不仅仅只去放羊。刘校长从中看到了孩子们的明显进步:"在他们的带动下,最明显的就是我们学校的学生都学会了普通话。在这一点上,我们的孩子和城里的孩子们差不多了。"

刘校长和浩浩已经开始梦想着下一个项目了--多媒体教室。他们想让孩子们看看,村子以外的世界究竟是什么样的。但到目前为止,这还只是一个美好的梦想。学校里唯一一台电脑是别人捐赠的,如今它被搁在老师的办公室里,屏幕一片漆黑,早就坏了。

作者:ARD 编译:任琛

责编:乐然

D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