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界的造假行为 | 科技创新 | DW | 15.06.2014

访问新版DW网页

尝鲜使用dw.com测试版。该版本仍在完善中,欢迎你提出宝贵意见!

  1. Inhalt
  2. Navigation
  3. Weitere Inhalte
  4. Metanavigation
  5. Suche
  6. Choose from 30 Languages

科技创新

科学界的造假行为

一名日本干细胞研究员不得不撤回其引起争议的研究论文。但是科学界其他的一些伪造,抄袭或者草率下结论的研究结果可能永远不会被揭穿。

(德国之声中文网)日本神户理化研究所发育生物研究中心的研究员小保方晴子(Haruko Obokata)曾宣称,她找到了一个将人体普通皮肤细胞转化为干细胞的方法。

但是她的研究结果在著名的刊物"自然"杂志上发表之后,受到那些没有成功地复制这一成果的同行们的强烈指责。同时他们还指责小保方晴子的论文有抄袭和剽窃之嫌。

理化研究所规劝小保方晴子撤回其论文。小保方晴子先是予以拒绝,之后终于接受了劝告。

发现"不规律性"

实际上,她的研究成果过于完美,让人对其真实性产生了怀疑。这类事情在科学界不足为奇:神奇的发现一经同行仔细推敲,顿时令人失望。

韩国生物学家黄禹锡(Hwang Woo-suk)的情况也类似。2006年他发表声明说,他通过克隆人体胚胎细胞获取了干细胞。当人们发现他伪造研究结果之后,他丢掉了在首尔国立大学的饭碗。

Annette Schavan Rücktritt Plagiatsaffäre

前德国教育部长沙万因论文抄袭丑闻下台

德国物理学家舍恩(Jan Hendrik Schön)则是因进行了突破性的超导实验而一举闻名。但是到2002年人们才发现,他的这一科研成果有造假行为。

例外证明规则

科学家在"吹嘘"其研究成果时必须谨慎,因为德国研究协会已经成立了一个委员会,专门审核对科研造假成果的匿名举报。

德国研究协会发言人费内提( Marco Finetti)说,"科学造假行为并非普遍现象。"最近15年中,科学造假审查委员会共发现了500例涉嫌科学造假行为。其中大多数是因疏忽、 引用不正确或者抄袭等原因。费内提说,直接剽窃只是个别情况。

系统的造假行为

研究人员学术论文造假有足够的理由。原因之一是学术界的科学家们所承受的压力不断增加。全球化学(Global Chemistry )工业协会经理维勒(Eva Wille)说,"资助方和政治家为了使为他们为科研进行的投资尽快得到回报,常常施加巨大压力。"

她补充说,亚洲科学家的压力尤其巨大。"在中国,博士生在攻读博士期间至少要在知名专业刊物上发表3篇论文。"有些科学家就缺乏对压力的承受能力。

一位35岁的生物化学家向德国之声表示,德国的情况也相类似。他说,他在攻读博士期间面临巨大压力。"科学家发表论文不仅要看数量,而且还要看发表刊物的知名度。""因此,我的上司和我们所有人始终处在紧张的状态。"

Moderne Mathematik

德国大学教授授课少

发表论文才能获得资金

谁要是在知名刊物上发表大量论文,便可以较轻松地获得研究经费。相反,如果一名研究员拿不出长而可信的论文发表名单,可能会因此葬送职业生涯。因此,假造研究成果具有很大的诱惑力。

这位生物化学家对如今教师没有时间给学生上课表示遗憾。他说,"教授对授课的重视程度大幅度下降,感觉授课是个累赘,因为他们需要将宝贵的时间花在自己的研究项目上。"

这位生物化学家说,"几位论文造假的科学家给我的印象更多的是与他们本人造假上瘾有关,在这种情况下,估计进行道德教育也无可救药。"

作者:Brigitte Osterath 编译:李京慧

责编:乐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