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桥的文学女人 - 卡蒂娅.彼得罗夫斯卡雅 | 文化经纬 | DW | 13.07.2013

访问新版DW网页

尝鲜使用dw.com测试版。该版本仍在完善中,欢迎你提出宝贵意见!

  1. Inhalt
  2. Navigation
  3. Weitere Inhalte
  4. Metanavigation
  5. Suche
  6. Choose from 30 Languages

文化

筑桥的文学女人 - 卡蒂娅.彼得罗夫斯卡雅

女作家卡蒂娅.彼得罗夫斯卡雅出生于乌克兰,现今居住在柏林。她的短篇小说“也许艾丝特 ”中,张力十足的一个选段令巴赫曼奖评委倾倒。

(德国之声中文网)英格伯格·巴赫曼奖(Ingeborg-Bachmann-Preis)属于德语地区最重要的文学大奖之一。在每年一度为期三天的"德语文学节"(Tage der deutschsprachigen Literatur)举办期间,预选的入围者在评委及现场观众前,依次朗读25分钟自己的德语新作选段。今年的获奖者是卡蒂娅.彼得罗夫斯卡雅(Katja Petrowskaja)。评委会主席布克哈德.施宾纳(Burkhard Spinnen)表示:"这是访查欧洲和非欧洲意识状态的一个美好开始" 。施宾纳此话的意思,是指第37届巴赫曼文学奖,接连第三次由一位出身非德语国家的作者获得。

各地年轻作家每年夏季带着自己的最新创作,齐集奥地利的克拉根福(Klagenfurt)参加当地举行的文学大赛。由文学批评家组成的一个评委会负责评审参赛作品。竞争者的现场朗读作品必须是尚未发表的新作。每位作者朗读之后,需与评委交流辩论。最后由评委颁发不同奖项,巴赫曼文学奖是头奖。电视台现场直播这一文学盛事。

Ingeborg-Bachmann-Preis 2013 Klagenfurt Österreich Preisträger

2013年巴赫曼奖获奖者

巴赫曼文学大赛又称"德语文学节",从中可引申出参赛作家主要来自奥地利、瑞士和德国,也就是说,所有作品都是以德文撰写。近几年来不少具移民背景的作家也参与竞赛。施宾纳对这一发展趋势表示欢迎,他指出,双语成长的人对德语有着不同感受。文化史学的一种理论认为,这是现代主义形成的诱因之一。

文学的筑桥者

彼得罗夫斯卡雅1970年出生于今天乌克兰的基辅(Kiew),那时还属于苏联。1986年切尔诺贝利(Tschernobyl)核灾难发生不久后,她随父母离开了家乡。稍晚,彼得罗夫斯卡雅在爱沙尼亚学习文学专业及斯拉夫语文,90年代中期作为奖学金生留美数年,最后在莫斯科取得博士学位。近年来她定居德国,为俄语及德语报章撰稿,并定期在一家德国大型星期日报撰写专栏。

明年春季将由德国苏尔坎普出版社(Suhrkamp-Verlag)出版的彼得罗夫斯卡雅新作"也许艾丝特"(Vielleicht Esther)受到评委认可,脱颖而出。故事讲述1941年9月发生于乌克兰巴比(Babij)的德军屠杀惨案数周之前的情景。当时3万3千名犹太人遇难,是二战期间最令人发指的战争罪行之一。彼得罗夫斯卡雅交互运用纪实和虚构手法切入历史事件:童话般的虚构对话和场景,与真人真事的叙述融为一体。

Katja Petrowskaja Schrifstellerin

赫曼文学奖得主卡蒂娅.彼得罗夫斯卡雅

贴近曾祖母

遭纳粹杀害的艾丝特是故事的中心人物,以作者曾祖母的身份出现。小说标题中的"也许",暗示作者使用了诗歌式的异化写作手法。她采用古希腊诗人荷马的神话故事,将其与事实、回忆和对事件的复原交织在一起。评委温克尔斯(Hubert Winkels) 听完彼得罗夫斯卡雅的朗读后表示:"即使惨案的目击者也无法保证故事的真实性"。小说取名"也许艾丝特"有其寓意,因为真相再也无从确认。

Ingeborg-Bachmann-Preis 2013 Klagenfurt Österreich Joachim Meyerhoff

参赛作者现场朗读会

另一位评委,文学学者施特里格尔(Daniela Strigl)评论说:"只有相信记忆的不可靠,才能如此讲故事,这个作品的产生是文学之幸!" 文学批评家费丝曼(Meike Feßmann)特别赞扬文章的美学表现形式:"文章轻盈流畅地舞动于一个厚重的题材之上。" 评委会在第一轮评选中就达成一致,将本届巴赫曼奖颁发给"也许艾丝特"。聆听彼得罗夫斯卡雅现场朗读的观众们也深受感动。仅一部作品的选段如"也许艾丝特",竟能如此扣人心弦,赢得观众热烈喝彩,在巴赫曼文学大赛史中还不多见。

轻盈表述沉重题材

彼得罗夫斯卡雅的最大贡献,是将一个巨大沉重的课题带给读者,却没有用道德的呼吁和史实陈述吧人压得喘不过气来。在文章选段中有这样一段文字:"我注视着事件的发生,就像上帝从对面房子的窗口向外注视一样。或许人们就是这样撰写着小说或童话:我高高在上,一切都逃不过我的眼睛"。彼得罗夫斯卡雅呈现给读者一种极端主观的视角,她一再使用引述史实和文学反思的手法,试着探索这一主题。

Symbolbild Tusche und Feder vor altem Buch antik

妙笔生花

两年前,用斯洛文尼亚语写作的奥地利女作家 - 麦娅.哈德拉普(Maja Haderlap)获得了巴赫曼文学奖;去年由成长于列宁格勒,后来移民德国的女作家奥尔嘉.玛蒂诺娃(Olga Martynova)获得该奖。现在,彼得罗夫斯卡雅成为第三位来自非德语国家的获奖者,这为德语文学增添了新的视角。过去数年巴赫曼奖已发展成为欧洲的文化盛事,而德语文学著作仍然是它的核心重点,只不过其文学视野现已调整为面向全欧。

作者:Jochen Kürten 编译:杨家华

责编:叶宣

D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