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日风暴》:献给“胡风分子”的碑和歌 | 文化经纬 | DW | 23.10.2010

访问新版DW网页

尝鲜使用dw.com测试版。该版本仍在完善中,欢迎你提出宝贵意见!

  1. Inhalt
  2. Navigation
  3. Weitere Inhalte
  4. Metanavigation
  5. Suche
  6. Choose from 30 Languages

文化

《红日风暴》:献给“胡风分子”的碑和歌

1955年开始的“胡风案”是中共建政后发生的最大规模“文字狱”。在胡风事件过去半个多世纪后,两位导演用5年的时间走访幸存者,以口述历史的形式拍摄了第一部民间记录“胡风案件”的影片《红日风暴》。

《红日风暴》导演之一:魏时煜

《红日风暴》导演之一:魏时煜

《红日风暴》的导演是两位女性。其一是胡风好友彭伯山的女儿彭小莲,彭伯山是在胡风案中被打倒的"胡风分子"之一,父亲的遭遇让她终身难忘。而与彭小莲不同的是,出生在70年代的导演魏时煜,并没有亲身经历过胡风案,却对胡风事件抱有一种知识分子式的探求究竟的渴望。谈起参与拍片的动机时,她说:

"一开始的时候很简单,因为我是彭小莲的朋友,她想做这件事情,我就和她一起做了。但是一旦开始访问这个案子所牵扯到人的时候,我就发现这个年代的知识份子非常有魅力,相对来说他们思想的开放程度、阅读的广泛程度还有思考的独立程度都比现在的很多知识份子还要厉害。"

从2003年起,在五年的时间里,魏时煜和彭小莲走访并结识了二十六位"胡风分子"和四十多个家庭,聆听了众多受害人及其家庭的悲惨遭遇,收集了很多珍贵的历史影像和图片素材。在拍摄的过程中很多当事人都相继过世。2009年4月4日,《红日风暴》在香港以中英文两种语言上映,放映现场座无虚席,观众群年龄跨度极大,最小的二十几岁,最大的已年逾古稀。

Film Plakat Storm Under the Sun

《红日风暴》电影海报

"七十几岁的人看的时候很激动,因为他们有这个历史记忆,这些都是他们自己经历过的事情。二十几岁的人看完后觉得很震撼,原来中国发生过这样的事情,他们都完全不知道。"

官方资料显示,在胡风案中,有92人被捕,78人被定为“胡风份子”,2100多人受到牵连。大多数人在80年代胡风案平反时才获得自由。在拍片的同时,魏时煜已经认识到,与之后的反右和文革的平反相比,很多"胡风分子"的平反都不彻底,这段历史也被官方有意抹去。如今,胡风事件并没有像文革和六四那样经常被人谈起。但魏时煜表示这些事件之间并非彼此孤立:

"你会发现,比如说审讯的过程和逼着你交材料,这些程序都是从胡风案开始的。以后的文革也都是按照这个模式走的,也就是怎么样把私人的信件和日记都作为一个人的反革命证据。这些东西都是从胡风事件开始的。"

作为一位女性导演,魏时煜表示,她对家庭的关注超过了对政治的关注。与其去讲政治中的权利斗争,通过这部片子她更想让观众知道这样的一个政治事件是怎么样把一个家庭毁灭的。唯一让她遗憾的是,这部作品在中国大陆遭到封杀。

作者:陶丽

责编:石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