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乐留学几多欢喜几多愁 | 文化经纬 | DW | 20.10.2007

访问新版DW网页

尝鲜使用dw.com测试版。该版本仍在完善中,欢迎你提出宝贵意见!

  1. Inhalt
  2. Navigation
  3. Weitere Inhalte
  4. Metanavigation
  5. Suche
  6. Choose from 30 Languages

文化

苦乐留学几多欢喜几多愁

出国对于中国无数年轻人来说是一种充满机遇、挑战甚至是可以改变命运的选择,这种想法每年吸引着众多中国学子飘洋过海追寻他们的“青春梦”。然而梦不一定都是甜美的,一些追梦人甚至要带着满身的伤痕回到故土。

傍晚6点,已经过了下班的时间,林月还在办公桌前忙碌着。加班对她来说已成了家常便饭,但是今天不行。今天是星期五,幼儿园7点半关门,要赶在关门前把孩子接回家。其实,从幼儿园走路到家只需要5分钟。即便这样,为加班出差所累的林月还是不能每天接5岁的女儿方方回家,大部分时间孩子在幼儿园整托。下班高峰的堵车足以让人变得气急败坏。赶到幼儿园的时候,除了方方所有的孩子都被家长接走了。方方扑到林月身上说:“妈妈太忙了。”回到家,方方坐在沙发上看动画片,林月在厨房里忙着做饭。一个简单的夜晚就这样过去了。

跟着潮流出国

1993年,林月大学毕业。那时候中国逐渐兴起出国热潮。林月就读的外语学院一下子变成出国留学的前沿阵地,不少毕业生漂洋过海去国外镀金。在这股风潮下,林月也跟着大多数人一样只是抱着先出去看看的想法飞到离家几千公里以外的德国。在一个安静的小城市暂做停留之后,她转学到北莱茵州的一个大城市,在那开始学习经济学专业。

Heidelberg Alte Universität

做学生,可以懒洋洋地晒太阳

一切看起来都是如此的顺利。学习专业,认识新的朋友,打工赚钱,忙碌的生活充满了生机和乐趣。出国后的第三年林月第一次回国探亲。那次回国却让她感到国内外的落差很大。“那时候德国大学里电子邮件已经逐渐普及起来。常常听说有人和在美国的朋友用电子邮件联系,那时候觉得非常时尚。可是中国当时使用电子邮件的还很少,”在国内看到的感受到的一切开始动摇林月最初想毕业后回国就业的想法,“当时觉得国内电视新闻特别可笑。而且环境也不好。我们家当时住的还是70年代盖的老房子,屋里哪坏了,房管局都不来修。相比之下,在国外的学生宿舍住,坏了都有房屋管理员负责修理,公共汽车按照时刻表行车,出来哪都干干净净的。这么一比就不太想回国工作了。”

泰极否来

时间过得顺滑的就像丝绸缎子,转眼之间几年的时间就在快乐中过去了。然而快乐之后接连的未必仍是快乐。经济学的课程学起来并不容易,考试大都难度很大。忙着打工的林月一门考试三次没通过,被大学取消毕业的资格。那一年已经是2000年了。失望落魄的林月转学去了另一座城市,因为觉得自己没面子,她不愿意和以前的朋友联系。在一个很偶然的机会,她认识了方方的爸爸—一个普通的德国人。两个人的交往并不是顺利的,最终以不愉快的方式分手,留给林月的是一个非婚生的女儿—方方。

2003年,林月终于毕业了。可是命运又和她开起了玩笑。她毕业刚好处在“911事件”之后德国经济最不景气的几年。“连德国人都找不到工作,更不要说外国人了。”想起那时的经历林月皱起眉头。跑劳动局,看报纸,发简历,但是每次努力都得不到回音。这时候有个朋友告诉她一个好消息,一家大型德国企业寻找在德国的中国毕业生,经培训后送往中国分公司工作。这个消息对林月来说无疑是一根救命稻草。经过一番闯关斩将她被录取了。2005年,林月带着女儿回到中国。

一番辛苦有谁知

母女俩相依为命的生活并不容易。虽然林月的收入并不算差,但是女儿每个月上幼儿园需要的花费就占了整个收入的近三分之一。目前国内的房价直线上涨居高不下,购买自己的住房对她来说还是个艰巨的目标。“现在看病这么贵,以后小孩子上学也少不了花钱,用钱的地方多着呢,”眼前的情况并不能让林月感到乐观,“我在公司的这两年已经亲眼目睹好几个被公司解除合同的例子。如果碰到部门解散重组,或者是跟上级不和,马上就走上街头。国内的外企绝不会养闲人。”

BdT China Verkehr Autoverkehr in Peking

每天上下班的车流人海

另一个让林月在生活中无法回避的麻烦是,当她带着女儿上街的时候,因为女儿一副欧洲人的模样,常常会引来陌生路人的询问。“日常生活中,即便只是上街买个东西,总会有那么些不相干的人,特别是上了岁数的人老上来问:‘这个孩子是个小老外吧?俄罗斯的吧?她爸呢?’我不希望他们当着孩子问,我不情愿回答,”说到这林月看起来真的动了气,“又不能把这些人的嘴堵上,真讨厌!当然他们也是好奇,也可能是我的心理非常敏感,这对我来说是个禁区。反正一带着孩子出去就要面对这些人,我都近乎麻木了。”

前途在哪里?德国还是中国?

女儿方方明年就到了该上小学的年龄了。林月说,为孩子着想,她还是想回到德国去。“我身边的同事也劝我回去。这孩子在这边还是挺特殊的,真要是长期在国内生活,语言(德语)就丢了,那她以后长大想回去都回不去了,”她接着说,“可是现在回去也有顾虑。没有稳定的工作回去干什么呢?难道领社会救济吗?除非在那边有固定的收入,孩子上学不用担心。可是这一切还都是未知数呢。”

一个人辛苦地为女儿支撑起一把保护伞的林月也渴望重新组建个家庭。“有时候孩子不听话,又赶上我工作忙,心情不好,就会一下子把火都撒在她身上,这样挺不好的。”林月愧疚地看着依在她身边的方方。“朋友们都看得出来,我和朋友聚会的时候,她很喜欢和叔叔们玩。她的生活中缺少一个成年男性形象。孩子肯定都需要一个父亲的角色。可也是因为她,(再组建一个家庭)对我来说很难。”说到这林月的神态又黯淡下去。

看着聪明活泼的女儿健康地一天天长大,林月感到很欣慰。“对未来的生活要有信心,不能老是以一个愧疚的心理去面对孩子。”笑容终于又在她脸上绽放开来。

D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