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舍尔博士:北京避免引起欧洲人更多猜忌 | 德国之声 来自德国 介绍德国 | DW | 26.03.2010

访问新版DW网页

尝鲜使用dw.com测试版。该版本仍在完善中,欢迎你提出宝贵意见!

  1. Inhalt
  2. Navigation
  3. Weitere Inhalte
  4. Metanavigation
  5. Suche
  6. Choose from 30 Languages

政治

菲舍尔博士:北京避免引起欧洲人更多猜忌

欧盟在布鲁塞尔召开峰会之初,达成了帮助希腊走出债务困境的紧急计划。根据这一由法德两国倡议的援助计划,一旦必要,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欧元区国家将向希腊提供资金援助。因为中国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影响力在不断增加,本台中文部记者一通为此专访了德国发展协会亚洲经济问题专家菲舍尔(Doris Fischer)博士。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部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部

德国之声:菲舍尔博士,目前欧盟仍在就如何救助希腊争论不休。有说要欧盟或者以单个国家和希腊签订双边贷款协议的,或者由整个欧盟出面解决问题,但也有人说要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出面,德国联邦政府比方说就尤其看好后一种可能。为什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现在忽然重要了起来呢?

菲舍尔博士: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遇到危机找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这是常规,也符合逻辑。因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本来就是为此而设的。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一旦介入,就会向接受援助的国家,提出一揽子条件,比方说严格财政纪律,控制政府开支,乃至要监督一个国家的财政与经济政策。这就会影响到欧盟整个的财政与经济政策,因为希腊一国是无法制定这样的政策的。这样的问题,欧盟也是头一次遇到,没有先例。所以涉及到希腊要不要求助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很多人存有疑虑。

德国之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是一个国际组织,其中不同国家的分量是不一样的。缴纳费用多的国家,影响力也大一些。最近一段时间以来,中国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的份额不断增大,假如希腊求助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国是否可以发挥更大影响力呢?

菲舍尔博士:至少理论上是这样的。但就我所了解的情况看,欧盟内部担心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介入,起码同样是针对美国而言的。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的时候,因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受援国提出很苛刻的要求,亚洲国家很不满意,因此要求成立比如亚洲货币基金,避免遭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抵制。但当时所有工业国家提出反驳意见,认为遇到危机,就应该找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接受这个组织的监督。现在,欧盟自己发出了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质疑,而且质疑到了中国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里面的作用。这其中很有些讽刺的意味,因为这正好印证了当时亚洲国家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出的质疑。最终,中国人当然希望保持欧元一定的强势,以制衡美元,但我不能想象中国人因为希腊现在要求助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所以会追求影响整个的欧盟经济政策。这样的想象力恐怕太丰富了一点。

德国之声:前不久有个说法,说希腊政府将发行主要针对中国作为购买方的国债。当时,中国国内经济学家更多认为:希腊危机水太深,中国能够从中得到的好处又极为有限。您怎么看中国经济学界这个看法呢?

菲舍尔博士:"中国非常在乎和希腊搞好经济关系,近来进一步关注和马耳他的关系。我甚至有这样的印象,中国力争和全世界各个国家保持良好的经济关系。在危机时刻,这也不失为一种分散自己风险的办法。希腊本国,近来舆论看好中国,有声音要求大家都去学中文。就事论事地看,搞好经济关系,不是坏事。在这个背景下,提出发行希腊国债,主要针对中国作为购买方,也不能说是离奇的想法。但事实是欧洲担心中国会利用购买这样的国债,开始影响希腊并通过希腊影响欧洲的经济政策。短期上看,中国经济地位很不坏,发行针对中国的国债,不失为一着妙棋。但假如这样做的后果是不得不接受所谓中国的规矩,中国的法律观念乃至政治操作方式,开始人们的欢欣鼓舞,就会变成广泛地担心。

从中国的角度上看,中国具有庞大的国家基金,非常急切地寻找美国国债意外的投资方式。但要看透到处提出的要求中国出手的机会,要探清深浅,也很困难。这也许可以解释为什么希腊发行针对中国的国债最终胎死腹中。希腊本身表现不佳,这也许并不那么重要。中国人不知道的是:欧盟会如何反应。目前中国在国际经济媒体中,要面临来自多方面的挑战,比方说中美关系本来就很困难。我的印象是:北京方面更多地希望避免更多对抗,不要因为自己在欧洲表现得过分活跃,引起欧洲人更多的猜忌。

采访记者:一通

责编:叶宣

D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