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走访奉节民俗博物馆

2011年5月17日

为给举世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三峡水电站让路,历史名城奉节被江水淹没。新奉节在另一个地方建起。为了让人们还保留一点对当地民间文化的记忆,当地人赵桂林办起了一座民俗博物馆。

https://p.dw.com/p/11H2P
A man digs for potatoes before rising waters inundates his land at Qutang Village, near Fengjie, in central China's Chongqing municipality Monday June 9, 2003. Water levels have been rising between two and four meters each day since China began filling the reservoir behind the massive Three Gorges Dam on June 1. Despite warnings from local officials that waters would rise in June, many farmers planted crops because they were unsure of where the high water mark was on their land,while others did not believe that waters could rise so high more than 200 kilometers (124 miles) from the dam. (AP Photo/Greg Baker)
2003年前奉节被淹前附近的村庄图像来源: AP

为长江开道,淹掉奉节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赵桂林在朗诵唐代诗人杜甫的诗句。这是赞美三峡名城奉节的诗句。赵桂林是一座私人博物馆馆长,站在描述长江风景的古老山水画和书法作品前,他说,在奉节,杜甫一人就写了400多首诗词,其他诗人如陆游、白居易和苏轼等都到过这里。他可以继续数下去。他说,如果说中国有一个地方最能启发诗人的灵感,这便是奉节。

今天,赵桂林办起的私人博物馆便是对昔日充满诗意的小城的回忆。自长江修建了举世最大的水电站 - 三峡水电站以后,奉节便沉到了水下。在离原址几公里的高处,人们修建了新的奉节市。这个博物馆展出的照片显示了人们的迁居过程。

那是在2003年。10万人同时搬迁,一项重大举动。有些人动用驴车,另一些人则开动了运输货车。赵桂林说,各种运输工具都用上了。他也加入了搬家洪流。

民俗流失的话太可惜了

过去,他是奉节市文化局的工作人员,搬迁改变了他的一生。他说,在搬迁过程中,他发现,市政府注意保护城市的历史文物,比如城市的标志城门拆除后搬到了另外的地方。不过,没有人关心小人物的民间生活。"我认为,这也是我们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们有价值得到保留,流失的话,太可惜了。"

赵桂林开始同时间赛跑。他一家一家地去查看拆迁的房子,从农民手中买下百年陶器,或者文革时期的标语,他的博物馆里甚至有一幢小木房。

他说,他做了一件该做的事。如果他不在旧奉节被淹之前收集古董,它们会全部毁掉:"当时我们想,这将是怎样的罪过!当然,10万人生活在1平方公里,非常拥挤,不舒服,道路也狭窄。但我们是在这里出生长大的。吃完晚饭后,许多人到江边城墙下散步,在城门边散步。长江对我而言特别亲切。我们当年没有自来水,读小学初中时,我每天的任务是挑两桶江水。"

在朋友们的帮助下,赵桂林察看了每座旧奉节的房屋,通过辛勤的拼凑,做成了城市模型,放在他的博物馆里。在中国其他地方,很少有人怀有这种直觉,记录下为中国高速经济建设付出的代价。

光靠门票难以维持

赵桂林也付出了昂贵的代价。他的博物馆光靠门票难以维持。旅游者们就在这家博物馆对面上下游船,但博物馆并没有引起他们的注意。不过,赵桂林仍然顽强地坚持着。他说:

"要坚持下来很难。我要把退休工资全部贴进来。有人建议我,让我把房子租出去。他们认为我脑子有病。也许知识分子的脑子都有毛病。不过,所有参观者都认为我做了一件好事,都鼓励我坚持下去。"


作者:ARD 编译:李鱼

责编:叶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