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芬奇密码在神与人的漩涡里沉浮 | 文化经纬 | DW | 25.04.2006

访问新版DW网页

尝鲜使用dw.com测试版。该版本仍在完善中,欢迎你提出宝贵意见!

  1. Inhalt
  2. Navigation
  3. Weitere Inhalte
  4. Metanavigation
  5. Suche
  6. Choose from 30 Languages

文化

达芬奇密码在神与人的漩涡里沉浮

“达芬奇密码”以至今4500万册的全球销售量创造了畅销书的一个新的奇迹。据此拍摄的电影正在走入世界各地的电影院。然而,它和它的作者丹.布朗也是麻烦不断,前有历史学家的起诉,后有梵蒂冈的追踪。德国之声记者认为,这个“ 达芬奇现象”再次把小说是否应该当成小说看这个原始话题和其它许多话题提上了台面,让人联想到中国的一些现象。

丹.布朗2006年2月27日在伦敦出庭出镜

丹.布朗2006年2月27日在伦敦出庭出镜

伦敦法院:这不是盗版

24年前,兰登出版社出版了一本叫“圣血和圣杯”的书。作者是麦克.贝京特(Michael Baigent)里查德.李(Richard Leigh)。24年后,同一家出版社出版了一本叫“达芬奇密码”的小说。构成了“本是同根生,相煎又太急”的奇怪局面。24年前的两位研究出书者起诉24年后的小说作者,说达芬奇密码作者丹.布朗的小说是他们作品的盗版。2月27日,伦敦最高民事法庭开庭审理这个案子,一时,连那即将推出的电影也觉得受到了威胁。

Dan Brown Autor von The Da Vinci Code Plagiatsvorwurf The Holy Blood and the Holy Grail Buchcover v. Michael Baigent und Richard Leigh

24年前后的两本书

丹.布朗承认,他读过“圣血和圣杯”,但他也参考过其它许多小说。他说,他只是“一个写了一本书的人,”他对这两个英国人把这件事弄到法庭上去感到不可理解。他不否认他借鉴了“圣血和圣杯”的一些内容,但绝不是照搬。他甚至指出,他以他所喜爱的文字游戏方式,把两个英国人的名字集中在了小说中的一个叫Leigh Teabing的人的名字上:Leigh是两人之一的姓,在此用作名,Teabing是第二个人Baigent名字里所有字母的打乱重排。

4月7日,伦敦法院已经作出了判决,判“达芬奇密码”不是“圣血和圣杯”的盗版。圣血和圣杯和达芬奇密码里关于耶稣的一些说法,是中世纪来许多教派团体一直在说着的,并不是圣血和圣杯里独家的发现。

梵蒂冈:事情并没有完结

Abendmahl von Leonardo da Vinci

最后的晚餐

2月底伦敦开庭时,梵蒂冈也派了观察员去。梵蒂冈对“达芬奇密码”这本书可以说是非常不满的。不满的原因包括:这部小说剥去了耶稣的神的光环,把耶稣说成了是一个凡人,他并不是圣母玛丽亚未孕而生的;他是以色列一支贵族的后代;最后的晚餐这幅画里12个圣徒中包括玛丽亚.玛格达蕾娜,耶稣跟玛格达蕾娜生有孩子,而且一代一代地生存了下来。梵蒂冈还对丹.布朗在小说里对天主圣公会这个组织的诋毁非常的不满。

被人说成内向羞涩的作家丹.布朗前天在美国波茨毛施难得地露面,还就梵蒂冈的指责表了态。他说:“这些问题应该让圣经研究者和历史学家去展开热烈的讨论。”他还说,基督教历经伽利略和达尔文而依然存在,它当然也会历经丹.布朗而不倒。

丹.布朗根本不打算参加宗教问题的辩论,他说:“如果读者观众中有人要起诉,那后面有表格。您出门时把表格带上就行了。”

但基督教对此并没有善罢甘休的意思。尤其是最近不断有报导说,“达芬奇密码”一书动摇了美国和其它国家许多基督徒的信仰。梵蒂冈要求基督徒抵制这本书和电影。就连东南亚的基督教会也提出了类似的要求。

小说是否应该看成别的什么

12. Weltjugendtreffen der Katholiken in Paris - Galerie

假如巴黎叫篱笆

其实丹.布朗并没有挑战基督教和梵蒂冈的意思。梵蒂冈和两名英国作者的反应表明,即使在西方,小说也经常被当成历史书来阅读了。

在中国,这个现象也许更严重。早在中国内战时期,就发生过台上演白毛女,台下愤怒的观众向扮演黄世仁的演员扔石头的现象。这些年来,中国人的文化水平普遍提高了,可是类似的问题却似乎越来越多。

不久前有报导说,中国内地一名教师写了一部长篇小说,结果他所在大学一些教师和其他人员认为他在小说中写了他们,诬蔑了他们。那里的一个法院居然判决原告有理,判处这名教师作家刑事和罚款处分。

几年前,还经常看到中国的小说、电影、电视连续剧开宗明义地声明:纯属虚构。这现在已经成了老套了,而且显然不起作用,于是,在许多近年写作拍摄的反贪、反黑等题材的影视作品中,出现的多是一些地图上永远找不到的地名,弄得读者和观众“很不开心”。当然,这也是可以理解的:谁都要避免法律纠纷嘛。你要是写上海市一名副市长是贪污犯,上海市多半会起诉你。

难哪。但是,这么认真地、当历史书纪实书那样地来看小说(还有影视等),应该吗?有必要吗?假如“达芬奇密码”的地点不写“巴黎”“伦敦”而写成“篱笆”“蹲人”之类的,你读着会舒服吗?什么时候能够真正地宽松心境,把小说看成小说呢?(平心)

德国之声版权所有
http://www.dw-world.de

  • 日期 25.04.2006
  • 作者 德国之声中文网
  • 打印 打印此页
  • 固定链接 https://p.dw.com/p/8JHK
  • 日期 25.04.2006
  • 作者 德国之声中文网
  • 打印 打印此页
  • 固定链接 https://p.dw.com/p/8J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