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德国:难民危机中的一万个为什么 | 非常德国 | DW | 13.05.2016

访问新版DW网页

尝鲜使用dw.com测试版。该版本仍在完善中,欢迎你提出宝贵意见!

  1. Inhalt
  2. Navigation
  3. Weitere Inhalte
  4. Metanavigation
  5. Suche
  6. Choose from 30 Languages

非常德国

闲话德国:难民危机中的一万个为什么

为什么德国在在难民危机中表现得舍己为人?这是精打细算的人道主义还是因历史负罪感产生的自不量力?专栏作者张丹红还提出了其他的问题。

(德国之声中文网)作为记者,我早就患了信息强迫症。与重大话题相关的信息我总是强迫自己吸收。于是,我对叙利亚参战各方以及他们背后的大国了如指掌。我知道,德国没有直接参与这场战争,与战场的直线距离为3000公里。因此我不明白,为什么偏偏德国一定要成为叙利亚难民的第二故乡?

我这不是对德国欢迎文化的批评,我只是想弄明白"其他国家军事干预,德国承担战争后果"这样的逻辑从何而来。对叙利亚的乱局负有部分责任的美国却可以大言不惭地宣布今年将接收一万名难民。前不久访问德国的美国总统奥巴马赞扬默克尔的难民政策,说历史将证明她是正确的。那么德国总理为什么不能劝说美国也站到历史的正确一面呢?

挑起事端者承担后果的原则不适用于难民问题吗?

在奥巴马的魅力攻势下,默克尔当然不忍触及这些不愉快的话题。与其批评大西洋彼岸的大哥,不如表扬一下土耳其和黎巴嫩。过去几个月里,默克尔一再赞扬这两个国家如何对叙利亚难民敞开怀抱,其接收的难民人数远远超过欧洲。对默克尔批评者的潜台词是:别那么小肚鸡肠。

我认为这样的比较是不恰当的。当一场战争爆发的时候,最先受到牵连、也最有义务提供帮助的当然是邻国。最理想的情况下,受难国与邻国分享共同的语言和文化。难民融入的问题最多是经济层面的。战争结束后,难民返乡轻而易举。欧洲应当帮助土耳其和黎巴嫩更为妥善地安置难民,但大可不必在数量上比高低。况且并非所有周边国家都伸出援手。沙特阿拉伯不仅一个难民不收,还恬不知耻地表示愿意为德国捐款修建两百座清真寺。而沙特也没少在叙利亚战争中搅混水。为什么其西方盟友在安置解决难民问题上不向沙特施压呢?

精心盘算的人道主义?

与某些国家的自私自利相比,德国敞开国门的行为显得那么高尚。大约百分之九十的德国人认为对逃避战争的人们必须义无反顾地提供帮助。不过去年一股脑儿来德国的一百万中,大部分并非来自战乱地区。对欢迎文化的拥护者来说,这可以说是德国的意外之喜。在他们看来,难民是解决德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钥匙。要不是他们这么欢欣鼓舞,我还真不知道德国的养老体系已经面临崩溃。

现在,德国正通过无止无休的政治脱口秀考虑如何使一百万难民融入劳动市场和德国社会。辩论者给我的感觉是:2015年的一百万难民好像是个一次性的历史事件。实际上,据官方估计,今年德国还将迎来三百万难民家属。还有几十万非洲人在地中海岸等待。

Zhang Danhong Kommentarbild App

作者张丹红

融入法 - 只是安慰德国人的?

似乎为了让德国人安心,德国政府刚刚通过一项融入法。仔细读来,其内容全是理所当然的事情。比如:谁想在德国留下来,必须学习德语,并努力找工作。那我们不禁要问:迄今的做法不是这样吗?如果理所当然的事情迄今并不算数,那么德国怎么能自诩迄今成功融入了几代移民呢?索马里籍的Ayaan Hirsi Ali在法兰克福汇报上发表文章,对欧洲穆斯林的融入状况做了令人震惊的描述:"在学校、培训班和清真寺里,有移民背景的年轻人被灌输与欧洲价值完全背道而驰的观念。"

为什么德国的主要政党和主流媒体都惧怕批评伊斯兰,而把这个任务留给少数几位勇敢的穆斯林呢?为什么在德国早已是家常便饭的宗教批评在伊斯兰面前就变得缩手缩脚呢?

德国需要就政治伊斯兰和自己的接纳及融入能力展开理性的辩论。目前,德国为了减少难民人数,将越来越多的国家宣布为安全国。其实,修改避难法难道不是一个更诚实的途径吗?

仍然在为先辈赎罪?

不过这对德国人来说有点儿太强求了。因为在很多人看来,德国独一无二的避难法是他们与纳粹划清界限的重要标志。不过,如果德国真要吸取历史教训的话,那么一个特别惨重的教训便是德国的特殊道路总是给欧洲带来了灾难。历史学家Heinrich August Winkler在"时代周报"上写道:"德国的避难法从字面上来说就是一条特殊道路"。另一位历史学家Jürgen Kocka认为德国的难民政策也是一条特殊道路:"它立足于德国单独做出的决定,而后果需要所有欧洲国家来承担。"

问题是:德国人一定要出于历史原因坚定地走特殊道路吗?或者如荷兰社会学家René Cuperus 所说:"德国人为了洗清战争罪责而致社会稳定于不顾吗?"

德国之声致力于为您提供客观中立的新闻报道,以及展现多种角度的评论分析。文中评论及分析仅代表作者或专家个人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