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巴嫩“雪松革命”没有带来社会转变 | 德国之声 来自德国 介绍德国 | DW | 14.02.2011

访问新版DW网页

尝鲜使用dw.com测试版。该版本仍在完善中,欢迎你提出宝贵意见!

  1. Inhalt
  2. Navigation
  3. Weitere Inhalte
  4. Metanavigation
  5. Suche
  6. Choose from 30 Languages

政治

黎巴嫩“雪松革命”没有带来社会转变

2005年2月14日发生的黎巴嫩总理拉菲克·哈里里遇刺事件震惊整个世界。当年的那场"雪松革命"成为了阿拉伯世界走向和平转变的象征。然而六年后的今天,"雪松革命"已经无影无踪。

未来阵线党举行哈里里遇刺事件及雪松革命纪念活动

未来阵线党举行哈里里遇刺事件及雪松革命纪念活动

大约300名男子和妇女坐在一个帐篷里,倾听着阿玛尔·胡里的讲话。胡里是萨阿德·哈里里(Saad al-Hariri)领导的"未来阵线党"的一名议员。胡里在讲话中要求澄清前总理哈里里遇刺事件的真相并激烈地抨击政治对手。听众中不时爆发出掌声,并挥动着“未来阵线党”的党旗。就在这个帐篷旁边坐落着前总理哈里里的墓地。往常这个处于贝鲁特中心地带的殉难者墓地总是冷冷清清的。看来“未来阵线党”所属的314 联盟,现在很难动员民众参加他们的活动。

六年前大批民众走上街头示威

六年前则完全是另一番景象。当时这里曾经是书写黎巴嫩一段重要历史的场地。在当时的总理哈里里以及他的22名随从人员被杀害后,这里曾聚集了成千上万的黎巴嫩民众。当时的大规模和平示威被称为"独立起义"和"雪松革命"。哈里里遇害成了许多人释放对政治现实不满的导火索。示威者要求实现社会公正,反对叙利亚占领,并要求废除国家体制中的教派比例分配制。

巴尔迪·阿博·迪阿布当年也在游行现场。这位50开外的中年男子在回忆2005年的示威活动时,仍然免不了激动一番。

"作为黎巴嫩人我们当年都上街了,不论政治上属于哪个派别。就连在内战中打过仗的对立派们也都纷纷来到广场上,大家一起高呼要求国家独立,主权和自由的口号。那时我们追求着一个共同的目标。大家不分彼此睡在一个帐篷里。我们非常地乐观,也许当时过于乐观了。"

当年示威运动的领导力量是逊尼派势力,基督教团体,知识分子和民间代表。但是大多数人却是没有政治派别的普通老百姓。民主左翼党的齐亚特·萨布也这么认为。

"决定3月14日举行示威游行时,我也在。当时我们认为,可能有45万人参加,最多50万人。没想到,实际上有100到150万人参加了示威。 这些人并不属于哪个党派,也不是组建了314 联盟的那些政党的拥护者。他们走上街头的目的是要求国家实现公正,要求享有尊严。他们完全是自发走上街头的,没有组织。就像现在的突尼斯和埃及,没有什么组织,也没有什么人来领导。"

示威者一致追求的远大目标没有实现

齐亚特·萨布和巴尔迪·阿博·迪阿布现在已经变得理智了。他们看到,虽然当年的主要诉求-叙利亚撤军,不久后将得到满足。联合国确定的一个国际法庭也调查了哈里里的遇刺案。但是当年大多数示威者一致追求的目标-即通过"起义"建立一个新的黎巴嫩,推动国家改革并没有实现。巴尔迪·阿博·迪阿布认为,当年他们的梦想并不符合黎巴嫩的政治现实,他们的期待过高了。齐亚特·萨布解释说:

"314联盟政治力量的成分和体系是黎巴嫩教派体制的一面镜子。他们完全追求自己一派的利益,并不考虑黎巴嫩人民的愿望和要求。他们不可能推行更为进步的法律。 黎巴嫩人民起义让人们认识到,一个政权的统治并不是民众无法摆脱的命运,但同时也认识到,如果就一场革命讨价还价太多,势必使革命无法向前发展。"

作者: Mona Naggar 编译:韩明芳

责编:洪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