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2月16日德国之声晨间新闻 | 德国之声 来自德国 介绍德国 | DW | 15.12.2006

访问新版DW网页

尝鲜使用dw.com测试版。该版本仍在完善中,欢迎你提出宝贵意见!

  1. Inhalt
  2. Navigation
  3. Weitere Inhalte
  4. Metanavigation
  5. Suche
  6. Choose from 30 Languages

新闻广角

2006年12月16日德国之声晨间新闻

法塔赫与哈马斯权力之争将可能导致内战,哈马斯领导人表示不承认以色列国家,伊朗代表警告西方不要对德黑兰实施制裁,欧盟领导人一致同意提高入盟条件。

加沙城

巴勒斯坦法塔赫运动与伊斯兰组织哈马斯之间的权力斗争将可能导致一场内战。激进伊斯兰组织哈马斯的支持者在加沙地带与巴勒斯坦总统阿巴斯领导的法塔赫运动发生巷战。暴力冲突扩大到约旦河西岸。在拉姆安拉,阿巴斯的支持者向哈马斯示威者开火,造成大约30多人受伤。哈马斯总理哈尼耶称巴勒斯坦好战分子向其车队开枪目的是进行谋杀。周四晚上,哈尼耶的车队据称遭到法塔赫成员的袭击,哈尼耶的一名保镖被打死。哈尼耶在加沙地带向7万名支持者发表了谴责法塔赫运动的讲话。其它哈马斯组织领导人则指责阿巴斯总统发动反对哈马斯组织的战争。

柏林

哈马斯政治领导人马沙尔表示,哈马斯组织可以和以色列和平共处,但是不会承认以色列国家。马沙尔在接受一家报社采访时说,有足够的例子证明,不承认以色列并不意味着将自动导致战争。马沙尔列举了中国和台湾为例。他说,中国不承认台湾是一个国家,尽管如此双方贸易往来频繁,而且在其它领域也有合作。目前生活在大马士革的马沙尔再次强调,哈马斯将只在1967年划定的边界内建立巴勒斯坦国家。这一边界包括约旦河西岸,加沙地带和西耶路萨冷在内。问题是,以色列拒绝承认巴勒斯坦对被占领土的主权。

布鲁塞尔

欧盟国家和政府领导人一致同意为未来欧盟候选国提高入盟门槛。德国总理默克尔于欧盟峰会结束后在布鲁塞尔说,欧盟的接纳能力将是入盟的主要准则。欧盟的财政能力和机制改革是欧盟扩大的标准。默克尔接着说,并非任何一个希望入盟的国家都能被接收。参加峰会的欧盟领导人还同时证实了欧盟外长停止与土耳其的部份入盟谈判的决定。在移民问题上,欧盟峰会决定今后是否接纳移民将主要根据欧盟劳动市场的需求情况而定。

柏林

德国联邦议院批准德国联邦国防军驻苏丹达尔福尔维和使命延长半年。最多将有200名德国士兵继续驻扎达尔福尔至2007年6月。其任务是支持非盟的监督任务,尤其是支援空中运输工作。据非盟估计,达尔福尔地区的安全局势继续恶化。非盟和平部队指挥部称,亲政府的阿拉伯民兵扩大了其队伍。欧盟国家和政府领导人在布鲁塞尔举行峰会时再次呼吁达尔福尔冲突各方立即停止敌对行动。

德黑兰

伊朗驻维也纳国际原子能机构大使索尔塔尼赫表示,如果伊朗遭到军事进攻,仍然有能力继续秘密进行核计划。他说,伊朗是一个大国,可以在任何地方建起提炼浓缩铀的设备并对其进行保护。伊朗首席谈判代表拉里贾尼此间警告联合国5个常任理事国和德国,不要因伊朗核计划便对其实行制裁。拉里贾尼在德黑兰对媒体说,如果西方决定对伊朗以制裁相威胁,德黑兰将采取还击措施。

内罗毕

11个中非和东非国家的领导人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签署了安全与发展协议。11个非洲国家首脑所签署的协定旨在于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协议计划筹措20亿美元用于该地区的发展。其中四分之一的费用将用于援救难民以及社会保障机构。

班达亚奇消息:
欧盟结束了在印尼省份亚奇的维和使命。维和使命荷兰籍指挥官费特强调,今后国际社会仍将继续关注亚奇的人权状况,并将继续为亚奇前反叛武装融入社会提供帮助。国际观察员对2005年印尼政府同反叛武装签署的和平协定的执行情况进行了监督。德国外长施泰因迈尔称在班达亚奇的维和使命获得成功。他说,欧盟为和平结束持续了一年多,导致1万多人死亡的内战作出了巨大贡献。

喀布尔

驻阿富汗国际维和部队在战斗激烈的阿富汗南部发动了新的攻势。来自英国,冰岛和丹麦的数百名士兵被调集到被视为是塔利班民兵大本营的坎大哈省。阿富汗东南发生2起自杀式爆炸袭击,至少造成3人死亡,多人受伤。国际维和部队的一个车队遭到袭击,导致2名阿富汗士兵丧生,多名国际维和部队士兵受伤。

德黑兰

伊朗结束了地方选举。政府号召4600多万选民投票选举新的城市和乡镇委员会。同时,选民还就专家理事会的成员进行了投票。拥有86名成员的专家委员会负责对伊朗的宗教领袖哈梅内伊进行监督。选举也被视为是人们对总统内贾德政策支持程度的检验。本周六将公布选举结果。

  • 日期 15.12.2006
  • 打印 打印此页
  • 固定链接 https://p.dw.com/p/9Xc9
  • 日期 15.12.2006
  • 打印 打印此页
  • 固定链接 https://p.dw.com/p/9Xc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