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68年运动在德国

Dorothea Jung2008年8月30日

40年前,前西德学生走上街头,在德国掀起了一场浩浩荡荡的学生运动。如果要回顾1968年发生了什么,那么就不得不提“议会外反对党”以及它的两名牺牲者。在运动发生40周年之际,德国之声记者Dorothea Jung撰文进行了总结和回顾。

https://p.dw.com/p/F4JL
杜契克:68年学生运动的领袖和牺牲品图像来源: picture-alliance / dpa

德国学生运动在1968年之前就已经开始。学生抗议活动的第一缕火光出现在1967年6月。当时,信仰和平主义的大学生本诺·欧内索格(Benno Ohnesorg)在抗议当时的伊朗国王访问柏林时被警察射杀。

这一事件成为了德国"议会外反对党"(简称APO)兴起的导火索。该运动的灵魂人物是27岁的社会学学生鲁迪·杜契克(Rudi Dutschke)。他参与了几乎所有APO组织的大型抗议活动,并且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这当中就包括68年2月由APO组织的并轰动一时的越战议会。

"胡、胡、胡志明……"

"让革命者革命,这是让民众参与革命的决定性前提!"杜契克在当时学运的中心柏林呼吁进行世界革命,他相信革命将造就由自由个人组成的自由社会。在他看来,美国发动针对越共的战争,其目的是为了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因此,APO的抗议活动并不仅仅针对美国,而是针对整个"资本主义"。参与抗议的学生们明显的站在越南共产党的一边。"胡、胡、胡志明……"大声疾呼时任越共领导人胡志明的名字成了当时学生运动的标志之一。

然而,媒体基本上来说对学生运动持抵制的态度,这尤其体现在柏林。态度偏保守的阿克塞尔-斯普林格出版社占据了该市70%的出版市场。这个出版社的刊物(最主要是《图片报》)使用了诸如"极端主义者"、"极左分子"、"政治流氓"、"红卫兵"、"丑闻制造者"甚至是"披着学术外衣的党卫军"这样的词汇来形容当时的大学生。

"头号人民公敌"

在一次由APO组织的反越战游行示威举行两天后,柏林议会呼吁市民参加亲美集会作为反击。结果,超过80000人响应了这个号召。集会上,一名长得像杜契克的学生受到攻击。警察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才得以将他带到安全地带。

1968年4月11日,当杜契克在德国社会主义学生联盟(SDS)库当大街办公处前被23岁的约瑟夫·埃尔文·巴赫曼射倒在地时,西柏林上空充斥着"杜契克滚出去!杜契克滚出去!"的喊声。巴赫曼一边怒吼"你这个肮脏的共产主义杂种",一边掏出手枪,朝杜契克头上开了三枪。

学生阵营的第二名牺牲者

就在当天晚上,数千名学生聚集在阿克塞尔-斯普林格出版社大楼前,高呼:"斯普林格,杀人犯!"。对杜契克的袭击引起了震惊。在议会外反对党内部,杜契克受到深受拥戴。杜契克当时的女伴、政治记者卡塔琳娜·鲁斯基(Katharina Rutschky)回忆道:"他拥有一种魅力让你相信他。大家爱杜契克,因为他是一个值得信赖的人。"

袭击者被判处七年徒刑并在服刑两年后自杀身亡。杜契克则身受重伤,10年后死于这次袭击造成的并发症。

极端化或者民主化

当时也在斯普林格大楼前示威的联邦议院议员、绿党党员克里斯蒂安·斯特罗贝勒(Christian Ströbele)指出,对于APO来说,杜契克事件是一个信号:"这件事在全德国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杜契克遇袭同样也是议会外反对党历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在这次袭击后,APO的一部分成员在1968年反对联邦政府颁布戒严法的浪潮中走上极端化的道路,很多地方都发生了骚乱。两年后,其中一部分人转入地下,参加了恐怖组织"红军团"。另外一部分则投身于政治机构、政党以及公民动议活动当中,采用民主的手段改造德国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