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气候

中国驻欧盟使团临时代办:不能在“真空”地带开展绿色合作

Priyanka Shankar
2022年9月18日

欧盟、中国商界人士近期在布鲁塞尔举行论坛会议,聚焦合作实施去碳化项目。中方对双边目前政治关系欠佳表示不满。

https://p.dw.com/p/4Gjso
西班牙的氢气生产厂利用太阳能和水生产绿色氢气,作为游轮和公共汽车以及氢气电池的燃料。
西班牙的氢气生产厂利用太阳能和水生产绿色氢气,作为游轮和公共汽车以及氢气电池的燃料。图像来源: Clara Margais/dpa/picture alliance

(德国之声中文网)涉及目前欧盟与中国的关系,相互合作可能在很多领域均属奢谈。但应对气候危机仍是双方尚愿合作的一个领域。 

北京亲近莫斯科、在台湾海峡的军事行动以及在新疆的侵犯人权行为,使其与欧盟的政治关系变得紧张。  

7月份,北京和布鲁塞尔官员的贸易谈判也因紧张政治因素的影响,未达成任何新的里程碑式的投资协议。不过,欧盟和中国都表示,愿在应对气候危机上合作。 

在今年4月的欧中峰会上,双方同意在11月联合国气候变化 COP27埃及会议之前,就在向绿色能源过渡方面合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驻欧盟使团临时代办王红坚对此表示欢迎,但强调: "绿色合作不能在真空中推进"。在第八届中欧欧洲论坛--一个旨在促进欧盟和中国之间关系的年度活动上,这位现任中国驻欧盟最高外交官说,不能一方面搞地缘政治竞争,另一方面又希求气候合作, "欧盟也不应推出可能阻碍气候合作的保护主义措施"。  

根据柏林智库墨卡托中国研究所(MERICS)2021年7月的一份报告,很多中方人士批评说,欧盟的碳边界境调节机制(CBAM)有保护主义色彩。  

欧盟方面称,去年推出的这一气候保护机制符合世贸组织的规则,旨在通过鼓励非欧盟国家努力使其在欧盟的生产过程去碳化来防止碳泄漏。 

该组织前总干事和欧盟前贸易委员拉米(Pascal Lamy)认为,虽然该机制可能引起中方某些担忧,但欧中双方有可能找到共同点。  

布鲁塞尔论坛前夕,他在接受德国之声采访时表示:"可以向中国人解释,他们向欧盟出口钢铁、清洁铝等并不构成问题。但在另一些领域,如碳捕获、碳储存、地球工程,甚至太阳辐射改造,双方科技界可以更好合作,减少碳足迹。"   他表示,双方还可以在其它多个领域合作,尤其是在欧洲用以控制污染的工具--碳排放交易计划(ETS)方面。他还指出,涉及向清洁能源过渡,欧中甚至可以携手帮助世界上其他地区,如非洲,"这也应是欧-中脱碳项目的议题"。  

中国绿色未来之路 仍有许多艰难险阻

欧盟的排放交易计划于2005年启动,是世界上第一个控制电力、工业和航空部门碳排放的强制性碳市场。

墨卡托报告说,德国等欧盟国家一直在帮助中国建立自己的碳排放交易机制,这也是去碳化领域的一种合作。  

政治因素阻碍气候变化合作?  

涉及向低碳未来过渡,欧盟和中国都有雄心勃勃的目标。  

欧盟出台了绿色交易,确定至2030年将碳排放量比1990年减少55%,至2050年实现碳中和。  

2020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表示,从2026年起,中国将开始 "逐步减少 "使用煤炭,力争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根据欧盟统计局的数据,2020年,中国也是欧盟以外国家进口风力涡轮机、太阳能电池板和液体生物燃料的最大来源国。  

以视频方式参加论坛的比利时前大使和前驻中国总领事奈斯(Patrick Nijs)表示,欧盟和中国有共同的碳中和目标,并有意合作。但他警告,鉴于最近的地缘政治事件,紧张的政治关系可能使未来的合作趋于困难。他对德国之声说,"双方应找到一种方法,既承认其政治分歧,又不使之影响与应对气候危机有关的讨论。" 他强调,"气候变化是目前对人类的最大威胁。欧盟一直在带头解决这个问题,一些在华欧洲企业也注重在生产过程中减少排放,但若能在农业等其它他部门减少排放有更多合作,将更有助于解决气候变化问题。" 

"有希望的合作伙伴?"   

中国驻欧盟商会对德国之声表示,中国企业支持欧盟的绿色动议,并认为,从商业角度看,它大有前途。

该机构指出,首先,中企正优先投资于与去碳化相关的行业,金融机构也一直在促进这一点。例如,中国银行帮助了多家能源公司首次推出碳中和债券。今年4月21日,中国银行(欧洲)发行了价值5亿欧元的三年期绿色债券。其次,中企一直在将低碳概念扩展到整个供应链,吉利汽车等企业宣布,至2050年,其一级供应商将100%使用可持续电力。腾讯等高科技公司也加入了碳中和事业。  

德国西门子是风电涡轮机重要生产厂家
德国西门子是风电涡轮机重要生产厂家图像来源: Siemens Gamesa

奈斯认为,增加绿色能源投资的愿望也来自于这样一个事实:在严格的"清零"防疫政策使中国经济停滞不前后,北京极欲振兴其经济。 

不过,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副院长、教务长丁远在接受德国之声采访时则强调,中国渴望同欧盟在去碳化项目上合作是源于政府对气候变化理解的转变。他指出,中国有不少创新,"因为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发生了很大转变,尤其是在2013-2014年的可怕雾霾之后。" 根据他的说法,"政府改变了旧思维,一直在寻找一种更有可持续性的途径推进商务、减少碳排放。为此,北京将欧盟视为一个有前途的合作伙伴。" 

 

© 2022年德国之声版权声明:本文所有内容受到著作权法保护,如无德国之声特别授权,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当行为都将导致追偿,并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