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保护气候对经济发展有利

2011年12月12日

拯救气候单凭理想主义是行不通的,经济界也必须参与其中。《京都议定书》对此有专门的规定,企业可从中获益。然而,这样做就能给气候保护带来好处吗?

https://p.dw.com/p/13R2J
发达国家的企业从门槛国家的气候保护中获益图像来源: picture-alliance/Zhao wei km

就在去年,许多人还认为,世界经济危机也有好的一面:如果世界市场的交易量减少,需要生产的产品也少了,企业和交通排放的废气就会下降。而在一段时间内,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确实有所减少。然而,2010年的测量数据又创新高。根据最近一期《自然气候变化》杂志的报道,去年共有100亿吨二氧化碳进入大气层。

新兴工业国家的经济增长尤其为这一发展趋势火上浇油。例如,印度。“国际能源署”(IEA)提到了印度在其中的作用。根据该署的分析,印度每年排放十五亿吨二氧化碳,是世界上第三大排放国,尽管该国已经确定了大幅度减少排放的目标。

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技术支持

中国、印度和巴西的经济增长需要大量的能源。尽管中国和印度的风能设备建设在世界上名列前茅,但是,太阳能发电站、水力发电站和风力发电站远不能满足需求。因此,只能更有效地利用煤炭、天然气和石油,做到对气候有利。“清洁发展机制”要使这一目标成为可能。

 “清洁发展机制”是在《京都议定书》的框架内制订的,其理念是:发达国家向门槛国家或发展中国家提供技术知识,使后者能够减少排放二氧化碳。

“清洁发展机制”:一场零和游戏?

当然,这一切并非无私奉献。为此,发达国家或它们的企业可以获得“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颁发的减排证书。作为他们在新兴工业国家减排二氧化碳的回报,减排证书给予他们用于本国的排放配额,即“污染权”。因为,那些承认《京都议定书》及其排放限制的发达国家,必须为超出约定的碳排放支付罚金。

首批“清洁发展机制”项目于2006年开始启动。时过六年,其结果喜忧参半。毋庸置疑,许多项目已经得以实现。然而,“德国环境与自然保护联盟”的气候、经济和财政部负责人蒂娜•勒费尔森德(Tina Löffelsend)认为,对减排证书的形成、颁发和利用,必须进行考察。她指出,这一做法只是将二氧化碳的排放转移到了另一个国家,而且,“大量的证书是从本来已经实现了的项目中得到的。”也就是说,那些允许在发达国家排放更多二氧化碳的证书,是因为“清洁发展机制”项目无中生有而来的。那么,对气候来说,“清洁发展机制”是不是充其量只是一场零和游戏而已?

气候政策与经济政策

科学家也对这种项目持批评态度。德国柏林自由大学环保政策研究中心的创始人马丁•耶尼克(Martin Jänicke)教授认为,经济与环保之间的关系存在问题。在两者相互矛盾的时候,经济利益总是占上风,原因也在于气候保护缺乏政治上的贯彻能力。耶尼克说:“与经济利益相比,气候政策还不够强大。”但另一方面,要推动气候政策,必须“先唤醒经济利益”。

一个没有大规模碳排放的国家,也就几乎没有消费来自发达国家环保技术的市场潜力。对此,德国汉堡全球与区域研究所亚洲研究部的约阿芯姆•贝茨(Joachim Betz)教授持相同看法:“一个国家必须先成为一个重要的碳排放国,才能得到重视。”

一些批评者甚至指责工业界先是有意坐观发展中国家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然后再有目的地利用“清洁发展机制”项目,从中捞取碳排放证书。但是,耶尼克却对企业和工业界“有如此巨大的操控能力”持怀疑态度。

他认为现实简单得多,根本毋需如此谋划。譬如,德国能源企业在门槛国家兴建燃煤电厂,这些电厂采用的是德国技术,其污染程度也与德国电厂相当,而诸如印度这样的门槛国家现有的燃煤发电站,其碳排量与之相比要高出很多。

亚洲国家为保护环境并肩合作

“清洁发展机制”实施之初,人们对它寄予了很大的希望。但是,如今的人们慢慢清醒了,事实再次证明,只有政治意愿才能决定性地促进国际气候保护。如果在全球层面上行不通,就只能在地区层面上进行。耶尼克教授说:“亚洲国家在环境保护方面所做出的合作之多,超出人们的想象。”

譬如,在一个研究“全球变化”的亚太网络里,有22个国家在政治和专家层面上研究可持续性发展和气候保护。亚洲国家并肩合作,致力于加强发展可再生能源。印度在国际援助方面甚至调转方向,向发达国家出口高技术风力发电机,帮助发达国家减排二氧化碳。

Windenergie, Indien
为发达国家保护气候:印度出口风能设备图像来源: CC/ Yodel Anecdotal
Indien Emission
印度的工业。只有在二氧化碳排放多的地方才值得进行气候保护贸易图像来源: AP
China Energie Kohlekraftwerk in Heilongjiang
中国兴建新的燃煤发电站,以满足不断上升的能源需求图像来源: Xiao Xu

作者:Hannah Petersohn
责编:当远